高行健《靈山》敘事手法仿劇本 第一第二人稱並行

(Photo from wikipedia

「細想,人生其實無所謂終極的目的,都像這蜂巢,棄之令人可惜,真要摘到了,又得遭蜂子一頓亂咬,不如由它掛著,觀賞一番,也就完了。」

「我頓時被包圍在一片春情之中,心想人類求愛原本正是這樣,後世之所謂文明把性的衝動和愛情竟然分割開來,又製造出門第金錢宗教倫理觀念和所謂文化的負擔,實在是人類的愚蠢。」──高行健,《靈山》。

2000年,高行健以長篇小說《靈山》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裔文學家。《靈山》以第一和第二人稱並行的筆法,帶出個體與心靈之間的對話,意即只有人的稱謂,隱去所有的人物描寫。高行健說這樣的構想是來自劇本創作,「在現實生活中感受人事時是『我』,冥想時自言自語變成『你』,進行思考時則易為『他』。」

1940年1月4日,高行健生於江西贛州,父親在銀行任職,家境富裕,母親則是救國團的業餘演員,因受到母親薰陶,高行健5歲時便已有舞台劇演出的經驗,琴、棋、書、畫也皆有一定程度。22歲時從北京外語學院法語系畢業,在國際書店擔任法語翻譯。

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高行健便退出中國共產黨,隨後前往法國巴黎定居。同年《靈山》完稿,出版後被譯為多國語言,回響熱烈。

延伸閱讀

《一個人的聖經》 文革後的自我揭露與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