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柔軟而深沉的歷史控訴

「我看見世界正在被變成一片荒野,我聽見雷聲正在接近……,可是,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安妮日記》
1929年6月12日,安妮‧法蘭克生於德國法蘭克福市,在她四歲時,市議會選舉由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勝出,反猶太主義開始蔓延,父親奧圖擔心家人安危,遂舉家遷移至荷蘭。然而,1940年,荷蘭被德軍入侵,納粹政府開始對猶太人實行強制登記及隔離,安妮的姐姐收到了勞動營徵召通告,於是,安妮一家四口被迫躲進公司倉庫的閣樓,在父親友人的協助下,他們在密室中躲藏了兩年又一個月。
當時才13歲的安妮,以細膩易感的筆觸,詳實記錄了從1942至1944年間,那些足不出戶的日子。日記本原來其實是安妮13歲的生日禮物,原稿至少有三冊,文字透露出她對社會動盪與內心恐懼,但仍選擇以堅強樂觀的態度面對。
1944年8月,安妮一家被告發,被納粹和荷蘭警察逮捕,他們全部被送至集中營,最後只有安妮的父親奧圖倖存。幸好安妮的手稿一直由吉斯保存,最後由奧圖負責整理,並於1947年出版為《安妮日記》。由於是以一個受害者親身經歷的角度,真實呈現出猶太民族在當時飽受納粹迫害的苦澀命運;再加上安妮的文字優美、富有熱情,雖然身處絕境卻依舊傳達出旺盛的生命力,一出版即感動千萬讀者,成為當時第一本關於納粹大屠殺的暢銷書。
然而,也有一波批評聲浪懷疑此書的真實性,認為安妮根本不存在,這本日記其實是親猶太組織的宣傳品,並指控奧圖是個騙子。奧圖死後,荷蘭司法部分析了日記使用的紙張與漿糊,證實與撰寫年代吻合;日記的筆跡也確認為安妮親手所寫。如今,《安妮日記》被譯為65種語言,也被翻拍成舞台劇與同名電影,以不同的形式讓這位有才情的年輕女孩,和這段沉重的歷史永遠被記得。一如安妮在1944年4月4日的日記所寫的:「我希望死後能繼續活著!」
Readmoo,陪你閱讀經典好書。
https://readmoo.com/k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