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群索書】紅包書評與秘密讀者

幾年前中國媒體出現一則新聞,衍生出一系列討論,話題源自某圖書編輯直指書評界惡習:紅包書評氾濫。

許多中國媒體所刊登的書評,或不知所云,或拍馬阿諛,或空洞無物,不是評論家不會寫,而是拿了錢,手軟。

這個惡習循一定的運作模式。出版社每有新書出版,輒以500元至1000元人民幣不等的價碼請御用寫手寫書評,(作者名氣越大,書籍品質差越需美言,代價便越高。)刊登於各報紙等媒體。這些寫手包括高校研究生、博士、高校老師、研究人員等,他們靠寫書評賺取外快,表面寫評論,卻說好不說壞,只要掌握兩個原則:(1)給書好評、(2)所寫的書評媒體願意刊載。書沒看完也不要緊。

這些廣告化、針對同一本書的書評,往往同時出現於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報刊,好不熱鬧。一年下來,媒體出現千篇書評,能看的卻沒有幾篇。

以上現象與批判,台灣知識分子可能不太感同身受,甚至覺得匪夷所思。因為台灣不像中國有數量龐大的書評版面,曾有的刊物早已不敵市場,一一被打趴,以僅存的報紙為例,目前僅《中時.開卷》、《聯副.周末書房》,每周六出刊,前者三個版面,後者一版。這些版面的書評稿源,多為編輯主動邀來,並未開放投稿,出版商想如對岸那樣結合御用寫手,以灌水書評打書,使不上力。

然而兩岸(應該說全世界)都面臨讀書人口下降的問題。只不過在這波紅包書評議題之中,中國文化界有人把問卷調查結果國人半數不讀書的原因,指向這些「虛假浮誇的書評」,卻是見樹不見林,令人啞然偷笑。

書評是購書依據嗎?至少在這個數位時代,已經不是了。

如果我們把書評界定為對書的評論──評論和介紹兩者不同,推薦序、心得分享文、作家訪談、文案,都不是書評(導讀則不一定)。書評,顧名思義,是評論,是批評與討論,或探究作家寫作風格,或評議這本書,或此書與相關主題的作品之間的比較。

很多很多年前,網路文學崛起,書市繽紛熱鬧盛於往昔,幾位文化評論家、趨勢前瞻者紛紛預測,書多到讀者無所適從,幫讀者選書的、專業的書評刊物將因市場需要而興起。

很多很多年過去了,作為買書指引的書評雜誌,並未如雨後春筍湧出,甚至於相反,報紙讀書版一一萎縮,僅有的一兩家且風雨飄搖,如風中燭火隨時可能熄滅。更不用說早期《書評書目》、《新書月刊》、《出版界》等書評雜誌,早成為老一輩讀書人的記憶了。

顯然讀者不需要書評書介刊物的購書指南,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到出路,讀書人自有管道,自有機制,決定他們買什麼書:或因同儕口耳相傳而好奇,或被炒作起來的話題吸引,或看到網路書店宣傳文案,或在書店隨手翻閱。他們透過網路社群的推薦,透過聊天,透過隨機碰撞,讀者知道市面上有哪些書是可以買來看的。

有多少人是因為書評文字而激發起購買慾望的呢?

台灣沒有紅包書評的惡習,卻不免有人情問題。評者不好得罪作者,有的盡說溢美之辭,有的避諱不出惡言。因此乃有作者一律匿名的《秘密讀者》出現。今年五月號,《秘密讀者》更直接以書評為討論主題。

《秘密讀者》的出刊,是值得注意的文化現象。這分網路雜誌成立編輯委員會,經審稿討論後擇稿刊登,不是如網站開放留言般有稿必錄。消解了發刊之初,有人擔心在作者匿名機制下,可能流於隨意批判以逞口舌之快的疑慮。

除了以網路形態出刊之外,《秘密讀者》與以往平面評論刊物沒什麼兩樣。只不知眼裡只有紙本、潛意識裡輕視網路的主流文壇,買不買帳?

果子離群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