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青之大人的廚房】廚房動線指南

IKEA廚房用品中有一款GRUNDTAL磁性刀架,刀具直接吸付其上,其強大磁性連收納盒都可以啵的往牆上拍,半空懸浮分別是香草、蒜與辣椒,白的白綠的綠紅的讓人牙齦辣辣疼,讓人一邊做菜一邊想哼命運的青紅燈。像這樣的東西我怎樣都要一個,沒有廚房的時候我們想像廚房的樣子,流理台要靠邊站還中島式、瀝水盤好還是懸吊架適合、壁面該鋪紅磚呢還是摻稻草,燈又要怎麼打才能托出牆面上一抹暈黃,所謂家的感覺,真正有廚房以後,才發現,什麼都想好了,就是忘了想像自己的樣子。物件怎麼擺,動線如何設計,還是要自己走得順才好。畢竟廚房不是ipad──不是它的設計遷就你,是你必須習慣它──這個世界有時候我們買設計,有時候我們不過想圖個方便。

好的廚房動線是什麼?星期天的時候我逛完家具行,在捷運動線上讀完乙一的《The book》,忽然跟著好奇,好的故事是指什麼?

以前我以為好故事要像西門町誠品百貨,分明上下樓手扶梯可以設計在隔壁就好,他偏偏要讓你繞一圈才能轉上樓,那時我著迷故事要像這樣經濟的盤轉,最小空間有最迂迴折皺,無事生事,情節務必東轉西繞,最後非得要再來個三百六十度大翻盤讓一切顛倒才算過癮。

但《The book》不是這樣。乙一《The book》延伸自漫畫家荒木飛呂彥《JoJo的奇妙冒險》,以漫畫中人物為主角,敷陳新故事自成小說。在《The book》中,幾件事陸續被交代:

小說第一章第一節裡,偵探藉路過的貓發現一樁謀殺案。

第二節,辦公室女子忽然明白心愛男人是個大壞蛋,因此被他推落大廈,此後於大樓狹縫中過日子。

第三節,偵探告訴讀者謀殺案中死者的名字。

第四節,一名女孩於圖書館愛上男孩,他們閒聊中談起男孩住的房子,才知道屋主多年前失蹤了。失蹤者正是第二節裡的辦公室女子。

然後,再下一節,偵探描述兇手特徵,竟然和男孩相同。

第六節,男孩承認殺人。並稱死者是「父親的情人」。於是我們又多知道關於故事全貌的一點點。

再到下一章,辦公室女子在大樓狹奉裡發現自己懷了孕。孩子的父親正是把自己推下來的壞蛋男子。喔,這下人物關係慢慢清楚了,誰可能是誰爸爸,誰可能是誰媽媽,誰為什麼殺誰,故事在大霧中浮現他的輪廓。

很抱歉我這樣絮絮叨叨在描述情節。而是,我想,如果按照時間順序,這會是一個多漫長累贅的故事,他橫跨兩代人,有上一代恩怨,有新一代殘忍的報復,真寫出來那長度堪比《風水世家》還是《夜市人生》。

但在乙一的敘述中,時間被凝縮了,小說家僅僅透過章節,把時間對摺,丟麵包屑似一次釋出一點點情報,奇怪卻足以在讀者腦中復原出一條恩怨夾纏的故事線來,隨著章節前進,時間被鑿出景深(我們將明白,這些章節的時間不是平行的,有些章節是過去的事情,有些發生在現在),關係被卻確立了(某個章節裡那個女人與男人將會是這個章節男孩的母親與父親。誰是爸爸誰是兒子?),因果誕生了,目的與發展逐漸清朗(所以這是一個復仇的故事?),故事透過上下文的關係,慢慢在讀者腦內組構起來。不是順著來,卻更清楚。乍看之下容量很大,但壓縮起來那麼經濟。乃至連情節組合都變成一種閱讀的樂趣,一邊小心盤算自己掌握多少,又暗自希望作者能震撼自己更多,縱然知道結局在前,卻又確實感受「事件正在發生」,需要勞動的不只是翻頁的手,還有腦。

我會說,這是一本有器量的小說,他的小說何其大,大到提供一個腹地,供讀者驅使大腦在裡頭倒車回轉。乙一誠然是說故事的天才,我因此想起倡議「web2.0」 這一概念的Tim O’Reilly說過的一句名言:「寫作的技巧在於創造一個能夠讓人思考的脈絡」(The skill of writing is to provide a context in which other people can think)

這也許就是無印良品和ikea的分別。孩子們別傻了,千挑萬選在無印良品買單品圖得只是自己爽,沒人會去認真分辨那是全店三十九元所購入還是Muji出品,買無印良品商品正是要成套整空間的買,他的空乃是透過滿來構成。ikea裡購物則反過來,太強烈原色及風格必須遵從色系搭配與留白,他的滿乃是由空來製造。空間的上下文關係將他們述說成不同的故事。品牌自有其風格。

台灣讀者對乙一應該不陌生,十七歲時以《夏天、煙火、我的屍體》獲得第六屆集英社「JUMP小說大賞」獎項,初始被歸類為輕小說作家而開始寫作之路。說到底什麼是輕小說呢?一個冷知識是,電影第一集把青少年咬唇含怨哈到出血卻半句不敢哼之心態描寫的入肉三分之《暮光之城》原著小說,本來是以《吸血鬼達令》為名於台灣面世,日式漫畫封面搭配羅曼史口吻文案,完全是以輕小說形式包裝,誰知道後來變成青少年小說經典。這樣說來輕小說一點也不輕,乙一的故事我都給他甲上上,好故事大概不管他原來的分類是什麼吧。

相較於日本眾多輕小說作家由文學賞出道,台灣也有舉辦輕小說比賽,尖端浮文誌最早耕耘這一塊,以文學獎比賽方式作為出版的依據,Readmoo網站上就有這幾屆獲獎的小說,例如千紙《城隍異聞錄》進行城隍廟現代化工程,高中生來除妖,又結合台灣在地特色,讓城隍當大老,大概唯有「魔法少女林默娘」這類構思堪比。像這樣乍看介紹與命名不免生出「這會是怎樣的小說呢?」的瞬間,未閱讀而腦內引擎先自轉動,我以為那就是好小說的先決條件。

李歐納.科仁有一本書叫做《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萬事萬物都有他的擺放方式,那時候,世界是一個巨大的文本,什麼東西放在什麼位置上,便誕生屬於他的語法以及句式,閱讀決定了喜好,盼一個結局也就參與成為他的過程。難怪「故事力」一詞這麼流行。我不知道世界是怎麼構成的,但我經常想像神的存在。我想神大概是很會說故事的人吧。他開闢了天,厚實了地,提供因果,鏈結出關係,分出前後,產生次序,萬事萬物依此相生相剋,那指得何嘗不是「故事」的能力?那時候,時間出現,空間被確立,這就是創世紀的故事,也是故事的創世紀。

好的廚房動線是什麼?坐在廚房幾個下午,像懸在磁性刀架上的腦袋也是用鐵作的,敲起來空空響,也只是空空想著。最後還是請老媽來搞定。那之後,當我在廚房移動,於老媽拿得順手的刀架與杯盤餐具間進退,自系統化櫥櫃之間開開關觀,蹲下還是踮腳尖,不知道為什麼,還沒弄懂好的廚房動線是什麼,卻總是想起貝瑞‧約克魯的小說名《戴爸爸的頭》 ,我就這樣穿上媽媽的身體。

作家專欄-陳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