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之語 知悉語法即解夢

(Photo from flickr by Raffaele Camardella

『傑生做了一個惱人的夢,隔天跑來找我傾訴。

「我昨晚夢到已經離婚的爸媽居然還跟我們住在一起。爸爸一直嫌棄我,覺得我很笨、很糟;媽媽則一直叫爸爸不要這樣說,因為我會難過,但媽媽的眼神充滿可憐我的樣子。他們一直拿我跟姊姊比較,姊姊默默坐在一旁沒有說話,眼神也同樣是帶著同情和憐憫,家裡沒有任何人幫我講話,我就一直被叨唸,最後自己打開窗戶跳樓自殺了,自殺前還詛咒我的家人。」

聽完傑生的夢之後,我的內心為他感到深沉的痛,因為他內心的不同角色在不斷地嫌棄或同情自己。』──王榮義,《穿越夢境,遇見最真實的自己》。

大家應該都有過回味夢境時完全摸不著頭緒的經驗吧?例如不認識的陌生人在夢裡卻是自己的密友,不同時期認識的人總是出現在同一個場景,或是自己突然成為很久以前曾看過的書中人物或電影主角等等。為了解答人們和自己的疑惑,《穿越夢境》一書的作者王榮義花了數十年時間分析大量本土夢境實例,歸納整理出一套實用的解夢通則。

現為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主任的王榮義,也是一名資深的心理諮詢師,在解夢的過程中,他指出隨著年紀成長,人們夢的主題與象徵也會有所轉變,例如:對國小低年級的孩子來說,主要照顧者是他生活世界的重心,孩子心中會為他們留一個獨特的位置,並且會為他們尋找一個合適的形象,所以幼兒期夢境中呈現的象徵,幾乎都是反映出這些照顧者的形象。而國小高年級的孩子則會開始在乎大人如何評價他們,他們的自我形象大部份是由重要他人對小孩平常表現的評價所塑造的。

Readmoo,陪你閱讀經典好書。
https://readmoo.com/k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