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犀利筆鋒 直搗靡弱中國核心

「我在年輕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己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魯迅,《吶喊》。
1923年8月3日,知名左翼作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出版了,收錄他自1918至1922年間所寫的14篇小說,包括著名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等故事。其中,〈阿Q正傳〉最為人熟知,還曾多次被拍攝成電影。
魯迅本名周樹人,他13歲時,在京城當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接著父親染上肺結核,三年後病逝。身為長子的他,一肩挑起家裡重擔,因家境從富有至衰敗,嘗盡人情冷暖,此般經歷對他日後創作產生深刻影響。21歲時抱著「醫學救國」的理想東渡日本學醫,但是滿腔熱血逐漸被現實澆滅。
由於當時的中國積弱不振,留日的中國學生們處處遭到排擠與歧視。有次上課放映的幻燈片,內容是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在一旁若無其事地看熱鬧。這一幕讓魯迅受到極大的震撼,認知到拯救民族的靈魂是當前最為緊迫之事,於是棄醫從文,決心用筆喚醒國人的民族意識。他後來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便是:「愚弱的國民,無論有怎樣健全的體魄,怎樣的長壽也是毫無意義的。」
魯迅的文風深沉犀利,1918年,37歲的他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這一筆名發表文章,〈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
魯迅一生作品題材廣泛,橫跨小說、散文、雜文與詩,其風格鮮明,筆鋒犀利,帶有思想批判的精神,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小說創作雖然不多,但卻能以創新手法直指中國國民性與傳統社會的弊端,對於自己前期的小說作品,魯迅曾自己描述:「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Readmoo,陪你閱讀經典好書。
https://readmoo.com/k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