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犢講座23】愛上故事、愛上想像 張國立與臥斧的靈感收編大法
整理、撰文/劉力榛
「在台灣,華文作家裡面,大家可以去打聽看看,從來沒有拖過稿的大概就是我們兩個了。」臥斧如此笑著說,對於張國立以及臥斧而言,寫字就如同呼吸般,是一件再稀鬆平凡不過的事了,但他們都沒有靈感用完的一天?沒有不知該如何下筆的時候?在這場講座當中,臥斧與張國立將分享他們自身的寫作歷程,以及該如何動筆寫小說。
當臥斧在接受犢講座的邀約,知道另外一位主講人是張國立時,他表示自己是充滿驚訝以及一頭霧水,「因為我跟老師的關係比較是編輯與作者的身份,」他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能夠同樣以作家的身份跟張國立一同參加對談,但臥斧仍謙虛地表示在此場講座當中,自己將以後輩小說創作者的身份,來向前輩挖寶的方式來進行。
無心插柳柳成蔭
張國立回想發現自己在小學時便開始愛上讀故事了,張國立從小就沒有父親,鄰居沈伯伯因為自己沒有兒子,因此待張國立如親生兒子般,時常跟他聊天、說很多天馬行空的故事給他聽,「別人有時候都說他講話胡說八道,但我覺得那是非常有趣,想像力很豐富,」當張國立認得的字越來越多後,看的小說也越來越多,也許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張國立和故事結下了不解之緣。
「老師會用電風扇吹滿桌的考卷,看誰的考卷飛最遠就最低分,因為寫的字不夠多,紙太輕了。」張國立笑說國小時自己就能打敗高年級的小朋友,得到全校作文第一名,大概就是因為自己洋洋灑灑地寫了很大篇幅,老師給了很高的墨水分吧!張國立從23歲開始便立志每天至少要寫三千字,至今累積的文字量相當可觀,張國立也非常幽默地開玩笑說台灣地層下陷跟自己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寫太多字了,連地球都無法承載這些字的重量。
當張國立被臥斧問道是什麼時候決定要當作家、靠文字維生時,張國立相當直白地說:「其實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當作家,之所以會當作家,最初就是為了賺錢。」張國立大學時期正是文學獎開始興辦的年代,參與的校刊社當中,許多幹部、社員例如:李赫、張大春、吳念真等人,都是在文學獎當中開始嶄露頭角,因此張國立也開始將自己的作品投稿,也確實得了幾個文學獎,拿到不少的獎金。
出社會後,張國立為了買房子,更是卯起來狂寫,四處投文學獎來賺取獎金,「幸好當時房價低,只需要付頭期款20萬,後來得到了一個小文學獎的頭獎,獎金剛好就可以支付那頭期款,」張國立笑著說道,再加上當時的文字是一字一元,張國立最高紀錄曾一個月就賺進十幾萬元,而房貸也在短短的兩年之內還清,「書中自有黃金屋是有道理的!」張國立此話一出,台下頓時哄堂大笑,臥斧也笑說:「各位不要被誤導,不要想說現在得了文學獎就可以買房子!」
臥斧也分享了自己開始寫小說歷程,他最初也是從寫劇本起家,但這劇本可不是一般舞台劇或電視劇的劇本,而是漫畫劇本!臥斧學生期正好是80年代左右的日本漫畫爆炸時期,許多經典漫畫如七龍珠等都是那時出來。「自己本身也會畫畫,但是畫畫大家都看得到,很容易被認為不務正業,所以就開始把腦中想的劇情用寫的寫下來。」
去西門町訓練觀察力?!
擁有多年寫作經驗的張國立認為寫小說和寫劇本最大的不同,在於小說大多都是以「我」來書寫,而劇本則是需要不停切換人物來書寫,為了能夠精準描繪各種人的特性與心理,「觀察」便是相當重要的一項武器。但該如何訓練觀察力呢?張國立及臥斧的竟然有一個共同的答案:去西門町!
「西門町是個很有趣的地方,是各個世代都會在的地方。」臥斧如此說著。臥斧和張國立在西門町觀察著來來往往的人們,試圖從這些人的一舉一動看穿他們的靈魂,張國立甚至會在觀察某個人之後,對那個人充滿好奇,進而上前搭訕與他閒聊,親身去感受這個人散發出來的感覺是否與實際有所落差。
張國立也當場以自己作為例子,教大家如何進行觀察,「看張國立這個人,有事沒事都穿著一條短褲,鬍子一定刮得不乾淨。沒有刮鬍子的人,我們大致可以確定張國立是一個已經放棄人生的人,這種人不是已經結婚多年,就是失戀很多年,已經不在意女人對他的看法了,所以說可以從很多地方看出一個人是怎麼樣的人。」
「觀察」是一個需要不斷練習,而且隨時隨地都可進行的技能。臥斧認為剛開始學習觀察時,可以先設定一個目標,「比方說以這場講座作為例子,你就要想如何將這個情景重述出來,當你需開始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當初有什麼地方沒觀察到,」當你開始訓練觀察力,久了之後便會成為一種習慣,就如同呼吸般是如此自然而然的行為。
想像賦予故事生命力
「當作家,必須非常誠實地面對自己!」張國立在講座中一再強調這句話,因為在每一次的寫作當中,張國立都是將自己的靈魂掏出來,對讀者慢慢述說著自己的故事,「這是一個很微妙的感覺,從快腐敗的身體,把這些靈魂掏出來給大家看,」張國立一臉滿足地說著。對他來說,任何題材都可以寫成書,在寫字的過程之中,能夠抒發當下心情,並重新得到沈澱。
張國立提到在講故事前有兩個重要的大前提,一個是豐富的想像力,另外一個便是邏輯性。想像力的過程就是在創造,在小說的世界中,一般無法成立的邏輯都有可能成立了,這一切都沒有了界限。平常我們在看故事時,都覺得非常的順暢、合理,但換成自己來說故事時,才發現它的困難度,每一個故事都是需要花費作者很大的心力去架構以及思考的。
「台灣現在開始嚴重缺乏了說故事的人,光看臉書就知道不大會講故事。因為現代人不敢把想像力說出來,」張國立不禁感嘆著。想像力往往緊緊牽連著故事的精彩程度,對於想像力,張國立形容自己是個偷竊靈魂的作家,他將所有聽到的故事擷取自己想要的部分,再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塑造出一個全新的故事來,他的許多書便是如此誕生的,包含之後即將出的新書,便是以父母的愛情故事為底所改編撰寫的。
閱讀是創作的一大養分
另外張國立以及臥斧都十分強調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兩人也都十分推崇芥川龍之介的書籍,「芥川龍之介對我的影響非常大,他把寫小說當作一個很自在的事情,寫小說最怕就是不自在,」張國立言語中都帶著對芥川龍之介的欽佩與敬仰,他也表示自己的歷史小說《匈奴》一書,便是效仿將作者自身投入進歷史之中,用當時的口吻來敘述故事。
除了芥川龍之介,海明威也是張國立十分喜愛的作者之一,在海明威的書當中,有很大一部份是主角在不停地喃喃自語,但在這喃喃自語的過程中,許多事情也正同時在發生著,這種描述故事的手法,令張國立印象深刻。他也表示透過大量閱讀,這些小說家們不停地給予了他在創作上的養分。
當觀察力與想像力都具備後,最後一個步驟便是將故事分享給他人,但是萬事起頭難,究竟該如何開始呢?臥斧笑著呼籲大家不要排斥任何寫故事的機會,能寫就儘量寫,寫了才知道如何去改變!「你寫作並不是要拿去賣,或是用來沽名釣譽的,所以你就分享給大家看,這樣才會進步!」臥斧說道。張國立則提醒大家什麼是說故事,說故事這件事情就好比一個杯子摔到地上破成108片,而你將其中的8片撿起並重新組裝,這才叫說故事,「你不需要再次完整詮釋杯子啊!要懂得在重組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東西也加進去,如此一來就會成為你自己的故事了!」張國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