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斯塔愛看書】《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 Ⅰ 縫上新舌頭》:我們都走過那個年代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Chip Griffin

我很喜歡看書,而且任何一種書到了我手裡,往往都看得津津有味。曾經有一度,我的書桌上同時擺放著計算機結構、哲學概論、植物學、大眾心理學和小說《未央歌》。但有趣的是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卻有一種類型的圖書是我鮮少碰觸和涉獵到的。嗯,有朋友可以猜得到嗎?

嗯,也許有人猜到了,是的,那就是漫畫書。因為家庭教育的關係,從小媽媽不准(或者說不希望)我看漫畫書,我在學生時代幾乎只完整看完一本漫畫書,那就是由鄭豐喜老師自傳所改編的《汪洋中的一條船》。

我常想,如果自己不是出生在那個還有點嚴肅的年代,那麼父母還會管制我去看漫畫書嗎?也許會,但也可能就不會。我雖然沒有答案,但我猜想那應該也是那個威權教育體系所獨有的文化吧!

說來莞爾,我和《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 Ⅰ 縫上新舌頭》本書作者林莉菁小姐算是同個年代的吧!因此,看到她用漫畫的方式描述許多童年往事,感覺既新鮮又卻充滿了回憶。而且,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領略。

我雖然沒有經歷說方言(台語)就得在身上掛狗牌的歲月,但我還記得讀小學的時候也都只能說國語,完全得把母語擱在家裡,不能帶出來。老師會很嚴厲的要求大家講國語,如果一不小心講方言,也會有同學用鄙夷的眼光看你。

也因此我從小便能講得一口字正腔圓的國語,但很遺憾的到了長大才發現,這樣的傳統卻逐漸把我和母語(不管是外公、外婆講的台語,或是爸爸習慣講的日語)之間的脈絡割斷。

當然,林莉菁小姐透過漫畫方式所陳述的主題,像是台灣戒嚴、威權教育、升學主義、社會解嚴與賄選亂象等等,都伴隨許多台灣人一起度過。如今又是選舉季節,大家應該不會忘掉以前的人是如何拼選舉吧?

與其說《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 Ⅰ 縫上新舌頭》是林莉菁小姐的自傳性漫畫書,倒不如說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共同回憶。無論相識與否,大家都成了漫畫書中的主角,現在看著電視新聞裡播放著的太陽花學運或香港佔中學運的消息,不免會讓人連想起當年在戒嚴時代下成長所留下的心靈印記。

而你還記得「野百合」,或者更久遠的「八九民運」嗎?

從懵懵懂懂到自我省悟,本書作者以小女孩的眼光來觀察人生,也讓我們跟著一幅幅的圖畫,重新去思考我們所身處的福爾摩沙,乃至於這個世界。

我喜歡《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 Ⅰ 縫上新舌頭》這本漫畫書,不只是作者林莉菁小姐的鉛筆畫很有特色,加上本書的主題很能吸引同輩的我。更讓我驚艷的是作者據說並非美術設計科班出身,卻能夠畫出如此有靈魂又值得思考的內容,太讓人欣賞了。

有人說,「縫上新舌頭」其實是從「母語」的英文「mother tongue」的意象開展而來,雖然書名乍聽起來有一點點驚悚,但其實也很吸引人,會有種想要一探究竟的衝動。

創作不只是為了創作,更有背後的書寫意義。我從《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 Ⅰ 縫上新舌頭》這本漫畫書裡頭,看到了作者用畫筆展現對生命的質問,去挑戰過去戒嚴時期台灣的各種面向。她更揮灑了自己的青春,為人生留下許多精采的問號和驚嘆號!

誠然,這本《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 Ⅰ 縫上新舌頭》,不只是作者林小姐的個人成長經驗,更是五、六年級生共同的青春回憶。它象徵了台灣的時代縮影,也從短短的篇幅中讓我們的思維得以飛騰、豐潤。

老實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林莉菁小姐卻辦到了!在為她拍手叫好的同時,我也很想推薦大家來閱讀這本號稱是台灣第一本有關戒嚴、解嚴時期的漫畫。

當然,對於年輕朋友來說,我們閱讀這本書的同時並不需要惦記著往昔,或給自己增添太大的歷史包袱。何妨在午後泡杯咖啡,好整以暇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讀吧!或者,這也是作者希望我們做的。

維斯塔愛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