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地方的語言癌也需要社會學
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第一次接觸社會學,是在國高中的公民課(還是社會課?這些課程的存在感實在太薄弱了),課本裡介紹幾個專有詞彙如「標籤理論」、「刻板印象理論」等等,然而,對於理論的說明文字實在太簡單,我甚至無法理解這些理論到底可以拿來幹嘛。
後來我進了哲學系,在那個完全不缺理論的地方,高中時唸過的詞彙,幾乎通通還給課本。在大學時代又一次接觸社會學,是藉由網路論壇上關於社會議題的討論。這些際遇讓我感受很深:對我而言,社會學最有幫助的地方不是社會學理論,而是社會學面對問題的思維。
這個感受跟我當時接受的哲學訓練很一致,我也是一樣認為,對於一般人來說,哲學可以提供的最有用的東西不是理論,而是哲學面對問題的思維。哲學訓練讓人注意到,許多問題的癥結在於問題涉及一些內涵不清楚的抽象概念,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會更容易藉由釐清問題、探索概念來解決問題。(例如「名人撒謊」是否總是會構成道德錯誤?)這種「解題技巧」當然不是哲學的全部,但是對一般人來說,在溝通和討論上很實用。
就連「語言癌」也可以社會學
類似地,社會學提供一種視野,是讓我們穿透事物表象,看待事件背後故事深層的形成脈絡:許多社會現象之所以會出現,除了我們第一眼看到的原因之外,還存在有其他出自於社會背景、權力關係的因素,而對於後面這些因素的調整,有可能會讓我們更有效率,或者更公平地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前天開始討論的「語言癌」議題,它的發展大概是這樣:
這一串發展當中,幾乎每一個推論都有待討論。例如,考慮到目前國文課程充斥的那些跟當代語文能力無關的內容,增加國文學分真的有助於提升國民的語文能力嗎?又,我們怎麼知道慣用語是否會影響到思考能力?
事實上,有社會學思維的人,可能在事情發展的第一階段,就察覺到現象的特殊之處:為什麼這些「語言癌」是大量發生在「主播、記者、餐廳服務生」身上?這些人是真的慣用「語言癌」,還是說他們只在工作的時候用?是什麼特殊的社會因素,導致這些「語言癌」產生?
有了這個方向的發想,我們就更有機會評估各種可能的解釋,例如:
這些解釋是否符合事實,需要進一步的求證,但它們提供了一些可能性,讓我們可以應付「語言癌」,同時又不需要帶給國高中生更多課業壓力。「語言癌」只是眾多可以用社會學眼光檢視的例子之一,但是它已經足以告訴我們,若不時常把「社會因素」和「權力關係」等社會面向放在心裡,我們就更可能會錯誤地理解現象成因,忽略其他可能有效的解法。
巷仔口社會學
不管是哲學還是社會學,都希望人慢下來檢視問題,確認自己的理解盡可能完整、解決方案盡可能有效。要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在恰當的引導下慢慢閱讀和思索大量的案例,了解別人是如何使用那些思維來處理社會現象。
自去年2月開始,巷仔口社會學出現在網路上。這個由社會學者們共同撰寫的部落格,提供許多比學術論文簡單許多的內容,讓人體會社會學的思維。或許是基於在地和普及的精神,部落格作者們多半挑選台灣社會的現象或事件來討論,也讓讀者更能進入。
在這個月,巷子口社會學出書了,這本同名書籍由部落格裡三十餘篇文章集結而成,分成「政治」、「性別」、「勞工」、「弱勢」和「另類觀察」五章。除了和部落格上一樣有趣的內容,出版社也很用心為文章裡的數據和資料重新設計風格一致的圖表,提升了易讀與舒適程度。此外,《巷仔口社會學》的主編王宏仁在導讀裡提到,這本書的版稅收入將全數用於支持台灣社會學會營運,由此顯現的學者熱情,也值得大家支持。
*本文感謝來自沃草烙哲學寫作社群以及武陵的建議。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Jackie, and adapted by Limin 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