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魯蛇之春:不小心流出的社會運動筆記
當初聽到有一本「學運青年戰鬥手冊」出版,我私底下的想像,是類似《冒險圖鑑》那樣圖文並茂的街頭生存手冊,沒想到打開後整本的文字,卻讓滿載的台灣事件圖像自動浮現在眼前。這本書,可以說是三個抗爭學生寫的抗爭筆記,他們以自身經歷和資料彙整成有系統的教戰課本,希望傳承經驗抵禦邪惡。結果後來不小心出版了wwww
糾察線內外的人們
這幾年來台灣的社運烽火連綿,就算主流媒體不報,年輕人還是可以輕易從臉書獲得相關訊息。經過大埔、士林王家、樂生、反媒體巨獸、洪仲丘事件的洗禮,越來越多人被「啟蒙」,用更多的時間檢視社會上那些「跟我關係不大,但好像也不能說完全無關」的事情。
我們從臉書上隨意翻閱朋友轉貼的消息開始,接著自己搜尋相關資訊,等到有一天被某人揪「去現場看一下」,然後感覺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我相信有許多人第一次看見別人「光天化日之下違背法律」(不見得是抗爭者,也可能是警察或被抗爭的對象),就是在社運現場。然而,那些抗爭雖然總是看似混亂,但是通常背後總是有具體規劃(換句話說,有一些真的沒有),《魯蛇之春》的任務,就是把這些規劃的來龍去脈,解釋給一般人聽。
以台灣為基礎的社運觀察
當你在社運現場,看見那些拿著大聲公的人,和那些綁著布條的人,你知道他們是怎麼冒出來的嗎?他們是專職「搞這個」,還是剛好路過又碰巧帶著大聲公和布條(!?),或者說,根本是某黨黨工?藉由「組織者」、「參與者」和「同情者」的區分,以及對於這三群人不同角色和流動的刻畫,《魯蛇之春》從「組織」開始,說明那些規劃和執行一場場抗爭的人,是怎麼聚集和訓練出來的。
《魯蛇之春》耙梳了三一八之前的那些重要抗爭,這些事件隨著書中介紹的進程,出現在不同的地方作為例子和參照。我相信這會讓這本書對我們來說更有共鳴。讀書的時候,不少人也會隨時回想自己聽聞或參與的事件和細節,在印證書中的分類和說明之外,我可以想像,若讀者是意見很多的抗爭青年,也有可能從自己的角度吐槽吧(「真假,那時候根本不是這樣的吧!」)。
喂喂,這個寫出來真的沒關係嗎?
或許是為了讓讀者有功能上的理解,《魯蛇之春》介紹各種抗爭技巧的時候,通常著重於技術和戰略面,也就是什麼樣的策略容易導致什麼結果,因此適用於什麼情況。這種寫法展現出的社運面貌,是很目標導向的:社運不是無限期熱血的反抗軍,而是需要高度冷靜策劃和效益考量,並依著現有處境做出必要的妥協。
在這種書寫策略下,讀著讀著往往會有「連這個也寫出來真的沒關係嗎?是不是你們把筆記拿去出版的時候忘記刪掉了啊~」的感覺。例如「行動篇—執行」裡面說明到,雖然申請集會遊行的行政程序上,會要求主辦單位提供「糾察員」的名單,但是因為這份名單干係到可能的法律責任,所以通常不會真的寫上現場糾察的名字,而是由負責策劃和執行的組織者列名以示負責。然而,這些不得已而為之的舉措,往往也反應了當下規範的不合宜。
社運幫年輕人點了哪些技能?
在一般人眼裡,社運可能只是一場場鬧烘烘的抗爭。然而只要稍微了解和觀察,即便是如我這般幾乎沒有親身參與的人,也可以想像那些行動並不是毫無經驗的人搞得來的。不管是事前規劃,行動當中的執行和應變,以及事後收場,都需要熟練各種技巧的人發揮才能。
整體而言,對於沒有去過社運現場,或者僅止於旁觀的人來說,我相信書裡的說明會令人更能理解:自己常常看到的那些抗爭表象,背後往往有其他「非得如此安排不可」的必要性。例如在群眾靜坐的現場,每每有肥皂箱演講的劇碼,這並不是抗爭者特別愛講話,事實上,在瞬息萬變的抗爭現場,即使你的工作「只是」要安排一個下午不間斷的輪班演講,也是很辛苦的。而這些演講之所以出現,則是為了要保持現場的「溫度」,不讓群眾散去。有了這樣的理解,也就不難想像策劃一場持續抗爭需要的毅力和技巧。
我常覺得,參與社運是學生快速學習各種實用技能的好方法。從人際溝通、邏輯思考、隨機應變這類泛用型技巧,到整理論述、想口號、美宣、坐著不動(?)在參與了各種抗爭後,人通常會或多或少學習到這些技能,並且也覺悟到:如果需要的時候你剛好沒有這些技能,會很糟糕。
古錐的細節
書裡也很可愛地提到護家盟的抗爭(?)活動。例如2013年1130的「為下一代幸福讚出來」遊行。這本書把這個活動當作是說明「轉化既有組織」的社運:這些宗教團體不是為了社會抗爭而存在的,但是當他們遇到自己需要發聲的場合,依然有辦法可以動員幾萬人上街。
在我的觀察裡,護家盟的「抗爭」和其他抗爭有一個本質上的不同:大部分的抗爭發聲是為了促進溝通,而護家盟則相反。這種習性最明顯的表現,就是1130的圍圈圈事件。《魯蛇之春》把護家盟的遊行呈現為某種「非典型抗爭」,我認為真是有點給面子,特別是當遊行標榜「守護下一代」、「守護幸福」這些超級中立的價值時,我們就更難辨認,那些被動員來的善男信女,到底是否認同護家盟真的想要力推的立場,以及那些立場的後果。在這種情況下,要現場民眾以人數來替主辦單位的訴求背書,在社運的倫理上,應該也不太道德。
缺點
若是定位成一本寫給大眾看的社運入門,這本書的缺點,大多基於它從原本的角色——社運人的共同筆記——轉為大眾出版品時沒有順應調整的那些部份。共筆的寫作模式,讓它難免還是在閱讀上對圈內人比較友善。
例如「組織篇—性別比例不是瑣碎的問題」裡,提到當社運團體在籌劃、決策和執行的過程中,常不自覺地被「陽剛氣質」引導,在這種情況下,會營造一種對非生理男性以及不具陽剛氣質的人不友善的氣氛。對於這種問題,書中推薦了「性別主流化」原則做為可能的解決方案,但並沒有給出足夠說明讓人了解這個原則的內容,以及具體而言它是如何有助於解決性別問題。能意識到圈子內部因為性別不平等而造成的問題,這是呈現了社運人的自省精神,然而,或許社運參與者大部分都了解「性別主流化」原則,但我們並不能期待一般人都預先就知道它。
此外,瀰漫整本書的社運口氣,以及描述抗爭時毫不掩飾的立場筆法,也可能讓原本對社運缺乏好感的人讀不下去。
這些不足確實可惜,但我想只要你能讀完,總體上並不影響上述《魯蛇之春》帶來的那些趣味與了解。
讀這本書的各種理由
我想,不同人有不同的理由來讀這本書,以下羅列:
- 組織者或社運幹部:檢查書裡面有沒有講你壞話。
- 多少到過現場幫忙的人和學生:藉由別人對同一場運動的觀察,對照自身經驗。
- 一般人:了解各種抗爭的「生產」過程,如果無法成為抗爭專家,至少變成抗爭觀察家。
- 討厭社會運動的人:知己知彼。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tomscy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