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斯塔愛看書】《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正視中華文明的連結與對話
農曆新年剛剛結束,且容我在此佔用一點篇幅,跟各位讀者朋友拜個晚年,祝大家在乙未羊年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嗯,有事沒事多上 Readmoo 電子書店讀幾本好書唷。
不知道過年期間,大家有去哪些風景名勝走走逛逛嗎?我去松山文創園區參觀了展覽,前陣子也剛去過故宮博物院看明朝文物的展覽,至今仍印象深刻。
說到故宮博物院,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是收藏品眾多,國人引以為傲的世界五大博物館?還是四處擠滿了陸客,參觀品質堪憂的人氣場館?
雖然不大願意承認,但的確就像《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作者野島剛所言,雖然大家都知道故宮博物院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光榮歷史,但似乎和我們臺灣人的關係並不大。不但院內鮮少收藏臺灣本地的文物,對本地的朋友來說,儘管故宮有著「世界五大博物館」的封號,大家好像也不覺得這是什麼特別值得誇耀的事蹟呢?
說來莞爾,以往我對博物館、美術館也都興趣缺缺,總覺得偌大的場館裡只是收藏了昔日的榮景,卻和現世脫節,於是一點兒都勾不起我的參觀慾望。儘管也知道咱們的故宮博物院,足以和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法國巴黎羅浮宮、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以及俄羅斯聖彼德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並駕齊驅,但心中總有一種隱隱的失落。
其實,每個中國人都隱約知道「兩個故宮」的故事,也理解分立臺北和北京的兩個故宮博物院,不但是收藏眾多珍奇、瑰麗寶物的寶庫,更呈現出政治權力與文化深層結構的樣貌。不過我得說,真正拜讀過《朝日新聞》記者、「中華圈的專家」野島剛先生的這本大作《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才能從一個歷史的高度,理性的看待兩岸故宮的歷史轉折。
對外人來說,翠玉白菜、肉形石還有毛公鼎,無疑是稀世珍品,故宮附設的賣店更是門庭若市,「朕知道了」紙膠帶等文創商品簡直洛陽紙貴。但我自知故宮的魅力根源不該只是這樣,更應該透過策展來拼湊出中華民族的完整歷史,甚至交代、勾勒未來發展的契機。
我原本對這些文化領域的事物也是一知半解,直到後來進了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就讀文創EMBA,才開始學習許多有關文化創意領域的知識,加上去年開始,又上了故宮前院長林曼麗老師所開設的課程,並在多次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的過程中,才慢慢恍然大悟博物館的經營是怎麼一回事。
去年夏天,我終於拜訪了大英博物館;今年元月,我也再次踏上故宮博物院。隔著玻璃櫥窗,我開始和那些珍貴的文物史蹟產生了連結與對話。也逐漸可以釐清歷史的脈絡,甚至開始喜歡逛博物館了。
我對這本書並不陌生,之前就曾經讀過,但最近重新細讀一回,我才更加了解在政治權力運作下,兩個故宮分合的複雜過程;還有過去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有關「故宮改造」的真相,乃至於現在仍吵得沸沸揚揚的「故宮南院」該何去何從?
我對這本書最好奇的地方,就是作者野島剛的寫作動機,他提到「並非要論述故宮的藝術價值,也不會深入探討收藏品的優越性等問題」。作者有很大的企圖,試圖進行有系統性的介紹,我想這應該本書是最珍貴的部份。
如果你也關心故宮博物院的未來發展,我真的很樂意推薦這本好書,即使把它當休閒的故事書看,都覺得很精采呢。只是倘若要說遺憾的話,我會覺得這本《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如果是由我們華人所撰寫的話,不知道會不會更好呢?或者,又有一番不同的風景吧!
看完本書,讓我們抽空走一趟故宮博物院吧!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Alexa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