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犢講座31】新媒體×新閱讀×新革命:從自己開始,成為我們想要看見的改變!
文/amber ma
在 2015 年台北國際書展主題沙龍活動裡,出現了一個有點突兀卻與閱讀息息相關的活動,這一場「新媒體×新閱讀×新革命」講座,三位與會來賓分別代表 2014 年頗受矚目的新媒體──風傳媒、PanSci 泛科學及沃草(Watchout),暢談新媒體進化歷程,以閱聽人習慣和公民思考模式的轉變。雖然三家媒體各自經營有道,但對於翻轉既有社會及媒體環境,卻都有志一同,也一起號召讀者們,從小小的按讚分享開始,讓自己成為改變的起點!
現代人都是從哪裡獲得新聞資訊呢?講座主持人 PanSci 泛科學暨 PunNode 科技新創榜總編輯鄭國威,以簡單的媒體使用習慣調查作為開場,從與現場觀眾的互動中發現,網路媒體取得壓倒性優勢,成為主要新聞來源;傳統四大媒體(電視、雜誌、報紙、廣播)中以電視為首的生態出現基本盤變化,甚至雜誌和報紙在新聞來源以及內容滿意度上的表現,也都已經贏過電視。
雖然只是一場即興小型調查,但也點出台灣媒體生態的轉變:新媒體其實從 2010 年就開始逐漸形成具體聲量,2014 年時更因太陽花等社會運動,與傳統媒體作出明確區隔,並在新世代閱聽族群中迅速崛起。隨著科技演進和社群網路的持續進化,新媒體所承載的意義及未來發展引起眾多矚目,也成為現下最夯的顯學之一。
打破「媒體不能有立場」的既有迷思
近年來,網路新媒體沃草和風傳媒開始建立起具有公信力的品牌形象,卻也時常被認為具有既定立場。立場之於媒體,常被視為專業與否的第一道檢視條件,在被貼上特定標籤的同時,新媒體該如何面對?
創始成員都是資深媒體人的風傳媒,其實是百分百的網路原生媒體;在 318 學運期間,以其堅持嚴肅新聞和深度調查的定位,開始在青年及網路世代中闖出名號。面對媒體的立場迷思,風傳媒副總編輯閻紀宇表示:「媒體說沒有立場是自欺欺人,唯有透過堅持議題、政策和新聞真相三大導向,堅守嚴肅新聞媒體的定位,才能跳脫立場的限制。」

沃草創辦人柳林瑋則以「生活就是政治」的角度切入,「就像黑心油,食衣住行育樂都跟政治有關」,過往以狹義的政治標籤來作為立場區分的方式,已經不適用於專注在議題選擇及報導深度的新媒體,「媒體應該先找出自己的核心價值,把自己的立場以及運作的準則講清楚,讓認同的民眾一起來檢視,才能進行嚴肅、有意義的公共討論。」
重新思考內容包裝 創造與閱聽人的新關係
製作過六四學運專輯、蘇格蘭公投報導到近期的 2015 全台補助總整理,許多工作者皆是來自紙媒老大哥的風傳媒強調,新一代媒體人對於政治、經濟等嚴肅議題不但要能夠掌握深度,同時也必須因應網路世代以視覺為主的閱聽習慣,靈活使用資訊視覺化(Infographic)、圖像或短片等方式,用生動的表現手法喚起新世代對硬性議題的關注及探討,才能夠創造出媒體和閱聽眾之間的良性互動。

自我期許成為倡議式媒體平台的沃草,也強調新媒體必須以更有趣和生活化的呈現方式,來加強新世代對政治議題的連結。其所建立的「國會無雙」網站,就是以「一天一分鐘,關心國會大小事」的方式,打造民眾可以跟立法委員或黨團互動的動態民主平台;同時也積極研究如何透過在新聞產製過程中加入名人意見節點的方式,來創造更為廣泛有力的新聞傳達模式。
用新媒體找回媒體原始初衷
「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在編輯、刊登後,生命週期就結束;然而新媒體時代的新聞開始直接面對群眾,在按下發表、刊登後,新聞的生命才開始,透過跟社群互動而產生意見,媒體再從這些意見和回饋,繼續進行產製,成為一個巡迴的生命流程。」鄭國威如此描述新舊媒體的生命週期差異。
他認為,這樣的運作模式反而讓新媒體更能夠回到媒體原始的初衷──作為介於「事件」與「人」之間的訊息傳達及溝通管道,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參與討論過程,並從中找到解決方案。

然而新媒體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如同所有企業在新創時期所必須面對的生存考驗;除了持續努力喚起閱聽眾對公民、政治、科學等硬性議題的興趣和公眾討論外,閱聽眾一個簡單的動作,如加入粉絲頁、按讚和分享,都能讓優質媒體持續生存。
自己的媒體自己挺,雖然關注或投入媒體,並不會一夕之間就產生變化,然而重要的是透過參與的過程,找到志同道合的社群,產生漣漪效應,也才有機會讓我們的社會,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延伸閱讀:
- PanSci 泛科學電子書
- 風傳媒電子書
- 沃草電子書
- 現場影音記錄即將上架,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