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文於美領取紐曼華語文學獎 文學與電影系列活動同步啟動

編譯/白之衡

小說家暨編劇朱天文日前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接受 2015 年「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第四屆得主的桂冠,既是繼楊牧之後獲頒此獎的第二位台灣作家,也是第一位女性作家。

紐曼華語文學獎由奧克拉荷馬大學美中關係研究所(Institute for U.S.-China Issues)所設立,從 2009 年開始,每兩年頒發一次給華語文學世界擁有傑出成就的作家,換言之,任何以華語寫作的在世作家,都有資格成為角逐者。

本屆紐曼華語文學獎共五位候選人,分別是來自中國大陸的余華、張檸、格非,馬來西亞的張貴興,以及朱天文。這五人在 2014 年春天由五位評審分別選出後,採「積極投票淘汰制」(positive elimination voting)──每人每輪投四票,加總票數後淘汰票數最低的候選人,直到剩下一位人選。

這位人選在經過四輪投票後於 2014 年 9 月 17 日出爐,即為來自台灣的朱天文。朱之前的獲獎者,分別是莫言(2009)、韓少功(2011)與楊牧(2013)。

朱天文的提名人,來自牛津大學的希倫布蘭(Margaret Hillenbrand)給予朱極高的讚譽,認為朱的《世紀末的華麗》將華文短篇小說提升至新的層次。

「我特別要將重點強調在現代中文文學中,她所處的場域裡,她是短篇小說這項可說是文學中最成功的創作形式的一流實踐者。」希倫布蘭說,「上個世紀以來任何一個中國、台灣、香港和離散族群的資深文學讀者都能夠證明,現代中文文學的歷史極受傑出的短篇小說所形塑、驅使及規範,某程度上可能是其他任何語言的文學無法比擬的。而身為一位短篇小說家,朱是擁有驚人天賦的。質材、氣味、色彩、味道都能從她極度細膩的文字中躍然紙上,這樣的能力使得小說能將讀者僅僅吸進文字中,這樣的方式通常不太能夠透過短篇小說形式辦到──它總是在人還沒陷入其中就轉瞬即逝。朱天文的作品正好打破了這被普遍接受的觀念。這一部分可能跟《世紀末的華麗》是在向台北這座朱的出生地致敬有關,透過八篇順暢連結的故事,既彼此對話,也栩栩如生地自成篇幅。此外也跟她擅長將某些時刻的文學性如水晶一般雕琢成型有關,其中這些個別場景的構成──空氣、光線、情緒、角色──都被如此精準地召喚,結合成一幅活畫像般,烙印在讀者眼裡。」

1956 年出生於台北的朱天文,是文學名家朱西甯的長女。1970 年代開始寫作的她,風格一向被譽為是承襲張愛玲的「張派」傳人。代表作有《炎夏之都》、《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巫言》。除了小說,長期與侯孝賢合作的編劇身分也是她最為人熟知的面向,作品有《小畢的故事》、《戀戀風塵》、《悲情城市》、《千禧曼波》等,可說是將台灣新電影運動推向世界的重要功臣之一。

紐曼華語文學獎於 3 月 6 日在奧克拉荷馬大學頒發。為了配合此一頒獎典禮,3 月 5 日到 15 日期間,文化部所屬休士頓台灣書院將舉辦文學暨電影系列活動。

3 月 9 日朱天文將於萊斯大學媒體中心以「文學與電影之間」(Between Literature and Screenplay)為題演講;另將在奧克拉荷馬大學、休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in Houston)及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接力播放侯孝賢執導之17部長片,以及侯孝賢分別參與演出及監製、同屬台灣新電影的重要作品《青梅竹馬》(楊德昌)和《多桑》(吳念真),和法國導演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的紀錄片《侯孝賢畫像》(HHH: A Portrait of Hou Hsiao-hsien)。

Photo by Rico Shen CC BY-SA 4.0-3.0-2.5-2.0-1.0, via Wikimedia Commons

資料來源:

  1. Chu T’ien-Wen Wins 2015 Newman Prize
  2. 【海外快訊】朱天文榮獲2015年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
  3. Events in U.S. to mark achievement of Taiwanese writer
  4. 休士頓臺灣書院 朱天文「紐曼華語文學獎」系列活動即將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