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只是不知怎麼化妝,或許只是不想化妝──馬欣與《反派的力量》

文/犁客

2008 年,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不但替超級英雄電影定下新的典範、揭示暑期檔商業電影有兼顧類型趣味及深沉內涵的可能,也讓在電影上映前幾個月猝亡的影星希斯‧萊傑(Heath Ledger),藉本片留下了他對反派角色「小丑」(Joker)經典的詮釋及演出。

馬欣《反派的力量》一書中第一個上場的歹角,就是小丑。

「如果不是 Joker,大概就不會有這本書吧?」馬欣笑了笑,「看完電影後,想來想去好幾天,最後決定把積在腦子裡的東西寫出來。」

閱讀《反派的力量》時,會發現馬欣對自己筆下那些電影裡的反派,有種奇妙的感情,「我總會去想他們平常是怎麼樣的人,為什麼會做劇中的壞事」;對馬欣而言,反派的存在並不是為了襯托主角多麼威猛厲害、結局如何邪不勝正,而是一種對於藏在社會當中某些病態的反映──可能明晃晃地照進人心當中原來隱蔽的內裡,也可能大剌剌地映射出站在對面的「正常」其實十分貧瘠。

「現代人有很多巨大的貧乏、巨大的飢餓,要把這類空洞填起來,常見的方法是一窩蜂地去排隊消費,消費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大家做了一樣的事,打卡宣告,這樣似乎就不那麼貪乏了,但排完隊之後其實什麼也沒有得到,只好繼續往下一排隊伍前進;」馬欣揮著手,「另一種方式是想透過看起來很實用的書來解決自己的空虛,好像可以利用充滿正面語句的那些心靈成長書籍止住自己內裡的飢餓,但那樣的書很浮面,不會讓人學到同理心──更別提很多人買了之後根本不會真的讀完。」

只有閱讀故事才能培養同理心、培養思考能力,這是閱聽者自行思考、理解發生在他人身上的故事之後,才能獲得的重要特質,必須親自進行,沒有速成捷徑。「只讀實用書,還是可以成為高知識分子、贏得不錯的社經地位,問題是,這樣的人沒有思考過身而為人,自己究竟要做什麼?」馬欣嘆了口氣,「所以那些極端宗教很容易吸附高知識分子,而像小丑這樣打破規則的人,則很容易讓自認循規蹈矩的其他角色,隨他的意願起舞。」

馬欣
如果是個看電影只關心畫面爽度的觀眾,閱讀《反派的力量》時八成很難明白馬欣如何安置自己的視點;就算是個關心劇情深度的關眾,閱讀《反派的力量》時可能也很難理解馬欣為什麼會聯想到某些細節──《險路勿近》中殺手奇哥的童年生活、《雷神索爾》中洛奇與《紅樓夢》中的賈寶玉遙相呼應……彷彿她的視線能穿透角色的現世表象,直達他們生成的源頭。

這能力或許來自長期的閱聽及思考訓練,也或許是種天生的特質,「我幾乎從小就會去想這類事情,」馬欣回想,「大家在爭論《科學小飛俠》裡鐵雄和大明誰比較棒時,我想的是為什麼惡魔黨在地球的代理頭目,看起來明明是個男人,卻有女子的嗓音?」

獨樹一幟的思考模式,讓馬欣對反派背後的故事、內心的想法及他/她們與整個社會的關係,都發展出特殊的敘述角度,以及大幅度跨越時空及表現型式的連結。「很多人看《控制》,會覺得艾咪最後變得很可怕,但對艾咪而言,面對全世界只看形象、不去思考的人而言,只要略略施力就能操控他們,那為什麼不做呢?」馬欣說,「反過來說,大家又有什麼資格去說艾咪虛假、或《笑傲江湖》裡的岳不群是個偽君子呢?她和他正是演出大多數人最想要看的那個形象,如果那個形象虛偽,不正代表大多數人都喜歡假象嗎?」

於是我們跟著馬欣,看見充滿小奸小惡、真實得讓人彷彿看著自己的壞蛋,如《天才雷普利》裡的湯姆‧雷普利;看見更形疏離、更被忽視但內心也更渴望被看見的歹角,如《驚魂記》裡的諾曼‧貝茲、《嫌疑犯 X 的獻身》裡的石神;看見眼光綜觀全局,太過清醒到只能選擇偏離所謂生活正道的惡者,如《教父》第一、二集裡的麥可‧柯里昂,「麥可就像《浪人劍客》漫畫裡的吉岡清十郎,甚至像太宰治《人間失格》的主角;」馬欣幽幽地道,「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人間失格》裡會說『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因為這樣的角色太了解人間的遊戲規則,但也了解自己不想服膺那樣的規則,於是選擇某種看似自毀的生活方式。」

以電影中的反派為起點,馬欣輕巧地在經典小說、類型文學甚至動畫漫畫當中跳躍,點出份量十足的歹角群像;一如她不停提及的、理應存在於閱聽故事經驗中的同理心訓練,《反派的力量》不止是影評或馬欣炫學的文字實驗,而是關於社會觀察的反思,「一個人社會化失敗的話,可能就會被貼上反派的標籤,」馬欣這麼說,「但如果整個社會就是非常大的反派,那麼身處其中,有誰能說自己正常呢?」

是啊。社會是個化妝舞會,格格不入的,或許只是不知怎麼化妝,或許只是不想化妝。

小丑可能沒想過自己的出現會催生出這麼一本書;就算他知道了,可能也只會咧開嘴、舔舔脣,問,「Why So Serious?」

但他肯定會喜歡讀到馬欣這麼寫他,這麼寫電影中的一眾反派。

因為現實當中需要的不是絕對的正義,而是開始理解的能力。

延伸閱讀:

  1. 地獄變/芥川龍之介:人性的入門指南
  2. 蒼蠅王/威廉‧高汀:建立人與群體棋盤上的思考
  3. 模仿犯/宮部美幸:社會亂象對青少年的長期影響
  4. 異常/桐野夏生:社會之於女生的枷鎖與同儕效應產生的價值扭曲
  5. 大眠/瑞蒙‧錢德勒:用清明的眼看道德與善惡的真相
  6. 迷霧/史蒂芬‧金:密室效應中人們會起的變化,見微知著的人心實驗
  7. 冷血/楚門‧柯波帝:報導文學空前絕後的經典,對人性的細微與幽微處有深入觀察,全然清空死角
  8. 惡童日記/克里斯多夫‧雅歌塔:培養多角度的思考面向
  9. 史托納/約翰‧威廉斯:筆法細膩,同理所有角色的處境,如同作者同理了你。
  10. 美國牧歌/菲利浦‧羅斯:對現代社會相當有洞察力的作者,如想寫作與培養觀察力,請別錯過菲利浦‧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