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島言之掰不停的那一刻鐘】內銷、外銷與滯銷──記金麥擀麵棍
有一傳言,法國人舉辦世界麵包大賽的目的,是為了讓亞洲國家選手奪得金牌,以方便將他們公司的麵粉產品外銷到亞洲,開發那覬覦已久卻撬不開門的亞洲市場。
由於亞洲人喜歡吃重油的軟式甜麵包,對於作為主食而低油脂、低糖、堅硬的法國麵包興趣缺缺,以致於法國生產以適於硬麵包製作的高價麵粉,在亞洲一直滯銷。
於是他們看準亞洲人崇尚歐美的心理,舉辦了法國麵包大賽(與此同時,主辦者法國奠定了全世界麵包王國之尊。)先讓日本人得到世界級的金牌,使得日本人瘋狂採買法國系列的麵包,打開了亞洲市場。而台灣是步其後塵,漸漸也累積了許多世界麵包冠軍,不知不覺中成為仲介法國原料的代理人。
商場競賽中強打亞於懷柔,更遜於不戰而攻城掠地,但這些都輸給如此的「詐降政策」。希望對方為我所用,就先把他捧得高高的,表面在我之上,實則為我效忠,為我賣力。這需要主其事者具備滿溢的自信,深遠的謀略和忍耐、委屈的柔軟身段。
如果箇中原理屬實,那麼我們台灣人不該好好學習這樣的精神和作法,伺機反攻嗎?
所以我們該先瞭解自己的產業特性,才能找出優勢所在。
台灣以美食聞名,但美食與當地產業結合,如果純粹以此吸引外國人來觀光消費,畢竟只有少數店家受惠。但如果考慮結合背後的供應鍊,以形成一道上下游產業連結,便有利於推廣到外國,嘉惠農業與食品業者。
從銷售給廣大的「外國人」這個角度,我們先來檢視一下受到討論存廢與否的「台北牛肉麵節」,看看台灣特產的「牛肉麵」是否不只內銷,還適合推展為外銷產品?
牛肉是西方飲食大宗,台北的牛肉麵再有名,外國人用當地的牛肉也能煮牛肉麵,如果想像他們會千里迢迢來台吃一碗,可能是我們一廂情願。
韓國人推廣泡菜是為了把泡菜外銷到世界,讓出口商、加工廠、菜農一起賺錢。日本人推廣壽司,可以外銷日本的水產和稻米,而對於沒有大量牛肉生產的台灣,如果外銷牛肉麵成功,也只是淪為美澳等牛肉生產大國加工而已,本地的農業生產者無法獲益。
台灣位在副熱帶地區,應該考慮相關農作物或特色畜產品作為生產基地,再設想東西方大眾口味的餐飲為行銷產品,來舉辦相關競技活動,打開知名度,這樣對整個國家才有大幫助。
我認為鳳梨酥和吳寶春的荔枝麵包具有這樣的特性,如果和台灣茶(各色珍奶也可),組合套裝下午茶點心競賽,反而是務實又有前景的思考方式。荔枝和鳳梨是台灣特產,珍奶是台灣發明,點心吃不飽,但配合創意包裝設計,附加價值高,從業人員也眾,加上西方人式容易接受,也無從自製,我們的競爭力強,對本土產業大有助益。
何妨,我們也來舉辦「世界鳳梨酥大賽」,用高額的獎金吸引各國選手來參加,然後「故意」把冠軍頒給外國人,讓他們把榮耀和風潮帶回他國,以便我們外銷出台灣最好的「鳳梨產品」。
當然,這只是提供思考的邏輯,我相信一定還有很多值得開發的「世界級本土產品」等著我們去研究。
在國際競爭市場中,我們習於代工而疏於創新,也就因此缺乏自省與自知的能力,來檢視與整頓自身的優勢。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面對那麼多強大的競爭對手,我們不該畏懼,反而應該慶幸,因為他們的成功經驗都是我們借鏡的參考,還激發我們「壯大」。
就像書中擁有「金麥擀麵棍」的兩位麵包界師兄弟,他們不僅相知相惜,還相慕相妒,每一想起對方,就要讚嘆、激動、落淚、埋怨上天……
啊!人生中最美麗的事情之一,竟是擁有最強勁的敵手。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Jeff Kub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