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想成為人材?從基本精神做起:《匠人精神》

文/劉子瑜

世界如同一座大劇場,若回顧過去幾個世紀的歷史大戲,我總以為我們這代的青年是幸運登場的一群。進入全球化的資訊時代場景,最大的優勢即在於可以透過旅行、工作、婚姻、網路、閱讀等方式,在不受迫害威脅下和遠方洲際拉近距離,沉浸在不同國度的文化中,吸收其文明的精華,使人生的演技更為豐富與卓越。

然而,移動和資訊的開放也帶來全球化的競爭。當愈是靠近廣大的國際舞台,自卑心也隨著布幕緩緩升起,愈是容易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而挫折。在東南亞各國中,台灣時常以日本為取經對象,網路上不乏有社群以相同情境來類比台日生活的南北兩樣情,一針見血地嘲諷式自省,用年輕人的俏皮話來說,拿什麼來比雞腿。

移居到橫濱市生活至今,無論在工作或消費上,我仍然常對日本隨處可見的貼心、安全、可靠驚豔,心裡總不禁在問:日本究竟是靠什麼祕訣,才能創造一個令人信賴的社會?Ruth Benedict 在《菊與刀》一書中寫道:「日本人始終以恥辱感作為原動力。」身邊的日本友人表示對他們而言,或許因為單一民族的緣故,凡事以和諧來思考,並相信惡報的存在,不能做出有違天理的事情。建設紮實、工作安全、運作準時,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也是社會人的本分,並沒有什麼絕技。坦白說,我對這些答案並不太滿意,那就像是在暗示:如果你不是日本人,就永遠達不到這般境界。

同樣坐落在橫濱市都筑區,年銷售額高達十億日元左右的「秋山木工」,經營者秋山利輝則在《匠人精神》一書坦誠成功的秘密。在他所創立的「八年工匠研修制度」裡,學徒每天朝會時必須高喊「匠人須知三十條」,讓這些口號滲透到潛意識,進而付諸實際行動。這些教條的內容,適用於各行各業,都是回到基本面的人品,不是只堅持自己的權利,同時也能為其他人著想,好好去做對的事情。作者也同樣憂心,這些日本一向重視的精神魂魄,正隨著全球化的商業競爭,一點一滴地消失中。

站在舞台上的我們或許焦慮彷徨,比起「什麼時候才能成被世界看見」,我們更需要把焦點放在「如何磨練出真正一流的心性」這個問題上。若我們能藉由此書來重新檢討自己的工作態度,身體力行其中的法則,任何人都能通往一流的人材之路,也才能共創出一流的社會。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A.Davey

延伸閱讀:

  1. 日本史
  2. 茂呂美耶的歷史手帳
  3. 現在,日本的精神「武士道」就是你的強力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