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與作者的關係網絡,將成為出版未來的獲利活水!
編譯/陳慧敏
創立了紐約獨立出版社 Soft Skull、開放原碼(open-source)社群出版專案 Cursor,並擔任 Red Lemonade、Byliner、BitLit 和 Small Demons 等多家諸多出版新創公司的連續創業家李察‧納許(Richard Nash),腦袋總有許多關於出版的創新點子,他勇於探索數位革命對閱讀和出版,總能很快就把點子變生意,其參與的計畫雖不見得都會賺大錢,但卻都深具實驗性和開創意義,一直踩在實驗前端的他,又是如何看待出版未來?
納許在阿布達比(Abu Dhabi)國際書展接受《出版觀點》(Republishing Perspectives)專訪時指出,出版業的未來應該建立的是網絡(network),而不再是供應鏈(supply chain),網絡可讓再生產的邊際成本壓低到零,同時,這也代表出版民主化來臨。
他有個有趣觀點,認為出版產業近年的變化,其實是回到了現代化之前(pre-modern)的狀態,更準確地說,是「後工業時代」。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創作,就像在工業革命之前,任何人都能創作一首歌、講一個故事,每個人都能有神話和傳奇。」
西方工業革命始於書本,因為書幾乎是人類第一次首次用完美的複印方式,大量再製,讓精彩豐富的科學資訊得以流傳,讓更多科技廣為傳播分享。同時,書店是零售業之始,書商是第一個把產品放在架子上,讓消費者瀏覽選購的零售商,書的銷售影響了今日的商業世界。
出版在 1980 年到 2000 年,發展 PDF 檔和電腦排版(desktop publishing),帶來書本再生產和傳播的重大變革,一般人都感覺不出書的變革,因為輸出之後都一樣,但實際上,這兩種技術讓出版能為動一動手指就能完成的事,帶來了出版的民主化。
納許在 2014 年斯德哥爾摩 The Next Chapter 研討會中也曾公開表示:出版產業不應再把自身視為製造業,並批評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破壞出版產業,反而應該釐清出版史本身,就是追求書更便宜、更便利流通的歷史,從這個角度出發,貝佐斯或可被視為典範。研究過去 70 年間製造業和服務業發展就可以知道,出版業如果還把書當作商品,就很糟糕,但若能把書當作是提供閱讀服務的服務業,也許就會幸運地找到下一個機會點。
出版史就是追求便宜與流通的歷史,但未來書籍仍可因「情感連結」而增值
他在《出版觀點》的訪談中進一步指出未來可能的獲利源頭:「數位下載很難創造大量的收益,但是,我認為應該開始用不同的方式來思考,如同你今日看待衣服、設計產品或有機食品等,書這個人造物,它也有可能增值,變得更貴。」
「我們可以觀察消費者多願意在度假中花錢,或是他們有多願意在演唱會中購買紀念 T 恤的行為,這些現象對出版產業的意義在於,作家與讀者的關係網絡將成為未來的獲利源頭,書籍將在這樣的關係網絡中獲得相當效益。」換句話說,書籍會因為讀者本身對它的情感連結而增值,而如何善用社群媒體、網路等工具增加讀者與作家的連結感,甚至進一步去連結其他作家,這種情感的連結就是未來的成功關鍵。
納許補充,讀者發現書籍(findability)的工具與行為對出版商也很重要,出版商要試著找出讀者如何使用他們的書,會使用哪些 hashtag 來討論這些書,若能善加利用,也將達到一定收效。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Luc Legay
資料來源:
- Richard Nash on the Democratization of Publishing
- Publishing’s Future: When Editors Eat Robots
- Richard Nash on a new business model for publishing
- A Few Minutes with Richard Nash of Small Demons
- Richard Nash Joins Byliner Staff
- Books in Browsers 2014: Richard Nash, publishing consul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