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書
  • 分享書
  • 閱讀最前線
  • 犢創
  • mooPub
logo
  • 首頁
  • 閱讀
    • 閱讀好好玩
    • 書單
    • 閱讀意見
    • 好書秒讀
    • 雜誌精選
    • 活動訊息
    • 排行榜
  • 專欄
    • 不定時專欄
      • 陳夏民用功讀世界
      • 譚光磊灰鷹巢城
      • 閱樂書店書沙龍
      • 楊勝博上街讀小說
      • 瞿欣怡的小貓之流
      •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
      • 歷史檔案
        • elek之真是個顯而易見的圈套
        • 施寄青的當頭棒喝
        • 黃子欽的設計嘴,泡
        • 葉佳怡讀字作夢
        • 陳柏青之大人的廚房
        • 三大叔的樂活相談室
        • 維斯塔愛看書
        • 鄭宗弦少年小說創作經驗談
        • 寺島言之掰不停的那一刻鐘
        • 裴凡強的人我生活
        • 老貓出版偵查課
        • 周浩正的編輯畢旅
    • GENE思書軒
    •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
    • 閱讀夏LaLa
    • 果子離群索書
    •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
    • 冬陽一直推
    •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
    • 故事工廠的戲裡戲外
    • 法律白話文運動
    • 吳曉樂:有時流離
    •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 陳培瑜睡醒活在繪本裡
    • 評書青鳥
    • 外邊世界
      • 每月專題
      • 世界就是我們
      • 張耀升之黑是最溫暖的顏色
      • 伊格言之虛構的萬物論
      • 陳栢青之壞品味
  • 專訪/記錄
    • 專訪
    • 活動記錄
  • 產業
    • 華文市場
    • 國際風向
    • 讀犢看出版
  • 更新
    • 犢叔扭扭
    • 版本紀錄
  • 聯絡我們
    • 訂閱閱讀最前線
    • 讀者投稿
    • 活動合作
    • 讀者遞麥
  • Readmoo電子書
國際風向, 產業

讀者與作者的關係網絡,將成為出版未來的獲利活水!

  • 發表於 26 5 月, 2015
  • By 陳慧敏

編譯/陳慧敏

創立了紐約獨立出版社 Soft Skull、開放原碼(open-source)社群出版專案 Cursor,並擔任 Red Lemonade、Byliner、BitLit 和 Small Demons 等多家諸多出版新創公司的連續創業家李察‧納許(Richard Nash),腦袋總有許多關於出版的創新點子,他勇於探索數位革命對閱讀和出版,總能很快就把點子變生意,其參與的計畫雖不見得都會賺大錢,但卻都深具實驗性和開創意義,一直踩在實驗前端的他,又是如何看待出版未來?

納許在阿布達比(Abu Dhabi)國際書展接受《出版觀點》(Republishing Perspectives)專訪時指出,出版業的未來應該建立的是網絡(network),而不再是供應鏈(supply chain),網絡可讓再生產的邊際成本壓低到零,同時,這也代表出版民主化來臨。

他有個有趣觀點,認為出版產業近年的變化,其實是回到了現代化之前(pre-modern)的狀態,更準確地說,是「後工業時代」。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創作,就像在工業革命之前,任何人都能創作一首歌、講一個故事,每個人都能有神話和傳奇。」

西方工業革命始於書本,因為書幾乎是人類第一次首次用完美的複印方式,大量再製,讓精彩豐富的科學資訊得以流傳,讓更多科技廣為傳播分享。同時,書店是零售業之始,書商是第一個把產品放在架子上,讓消費者瀏覽選購的零售商,書的銷售影響了今日的商業世界。

出版在 1980 年到 2000 年,發展 PDF 檔和電腦排版(desktop publishing),帶來書本再生產和傳播的重大變革,一般人都感覺不出書的變革,因為輸出之後都一樣,但實際上,這兩種技術讓出版能為動一動手指就能完成的事,帶來了出版的民主化。

納許在 2014 年斯德哥爾摩 The Next Chapter 研討會中也曾公開表示:出版產業不應再把自身視為製造業,並批評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破壞出版產業,反而應該釐清出版史本身,就是追求書更便宜、更便利流通的歷史,從這個角度出發,貝佐斯或可被視為典範。研究過去 70 年間製造業和服務業發展就可以知道,出版業如果還把書當作商品,就很糟糕,但若能把書當作是提供閱讀服務的服務業,也許就會幸運地找到下一個機會點。

出版史就是追求便宜與流通的歷史,但未來書籍仍可因「情感連結」而增值

他在《出版觀點》的訪談中進一步指出未來可能的獲利源頭:「數位下載很難創造大量的收益,但是,我認為應該開始用不同的方式來思考,如同你今日看待衣服、設計產品或有機食品等,書這個人造物,它也有可能增值,變得更貴。」

「我們可以觀察消費者多願意在度假中花錢,或是他們有多願意在演唱會中購買紀念 T 恤的行為,這些現象對出版產業的意義在於,作家與讀者的關係網絡將成為未來的獲利源頭,書籍將在這樣的關係網絡中獲得相當效益。」換句話說,書籍會因為讀者本身對它的情感連結而增值,而如何善用社群媒體、網路等工具增加讀者與作家的連結感,甚至進一步去連結其他作家,這種情感的連結就是未來的成功關鍵。

納許補充,讀者發現書籍(findability)的工具與行為對出版商也很重要,出版商要試著找出讀者如何使用他們的書,會使用哪些 hashtag 來討論這些書,若能善加利用,也將達到一定收效。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Luc Legay

資料來源:

  1. Richard Nash on the Democratization of Publishing
  2. Publishing’s Future: When Editors Eat Robots
  3. Richard Nash on a new business model for publishing
  4. A Few Minutes with Richard Nash of Small Demons
  5. Richard Nash Joins Byliner Staff
  6. Books in Browsers 2014: Richard Nash, publishing consultant
BitLit Byliner contentparty desktop publishing findability hashtag Jeff Bezos network PDF Richard Nash Soft Skull supply chain 供應鏈 書店 李察‧納許 民主化 演唱會 網絡 貝佐斯 電腦排版
  • 用Line傳送
  • ← 【維斯塔愛看書】《孤隱的王者》:傳承平實企業家的精神與力量
  • 白曉紅暗訪英國賣春公寓第一手報導,一窺大英帝國的隱形性產業…… →

您可能還想看...

focus2

4大趨勢,解讀2016年電子書&出版市場發展

1 4 月, 2016
人生好難?閱讀經典文學增強腦力、自我療癒!

人生好難?閱讀經典文學增強腦力、自我療癒!

9 3 月, 2020
記憶會傷人,更可怕的是我們從來沒有「一個」記憶

記憶會傷人,更可怕的是我們從來沒有「一個」記憶

27 1 月, 2016

這樣也行? 大日本印刷要把電子書閱讀器當紙書賣!

10 12 月, 2014
Copyright © 2020 群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加入粉絲團,天天帶給你有趣的閱讀新聞
Readmoo電子書店
加入Line好友
加入Line好友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