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特派】所謂「閱讀生活」,並不是把書店的空間騰出來賣精品

【日本特派】所謂「閱讀生活」,並不是把書店的空間騰出來賣精品

文/劉子瑜

在全日本擁有一千四百家店鋪,會員人數高達五千三百萬人的蔦屋書店(TSUTAYA),宛如一部神奇的發電機,不斷利用創意的巧思,激發大眾的閱讀慾,重建紙本閱讀的文藝復興,打造文化的牙城。

1983 年創業初期,蔦屋書店率先打破了舊書店只賣書本的傳統,大膽把電影、音樂結合,成為一家複合式的書店,以創造「愉悅度過閒暇時間」的空間為指標,引領當時年輕人的生活風格。這種在今日習以為常的書店形態,在當時就像賈伯斯堅持要做出一支可以用觸控螢幕取代按鍵的手機一樣,令人不可置信。

經過三十年,嬰兒潮世代的青年已進入擁有高度文化、感性成熟的壯年,伴隨科技革變,新生代的娛樂習慣也大為改變,但蔦屋書店從不因時代挑戰而離開創業的本質和初衷。2011 年,該團隊在東京代官山打造一間充滿大人味的文化書店,成為「全球最美的二十家書店」名單中唯一入選的日本書店,成功拉回與舊顧客的距離。2014 年初則與九州武雄市圖書館合作,將圖書館、書店、咖啡融為一體,為傳統圖書館的枯燥乏味增添生氣,幫助在地居民找回對文字的熱情,創造入館人次四倍成長和借閱書量兩倍成長。

總像謎一般給人驚喜的蔦屋書店今年再次展現魔力,違反業界一般企劃常識,選擇與冰冷的家電用品結合,在二子玉川設立廣達兩千兩百坪的「蔦屋家電」,打造出全新風貌的閱讀空間。自五月三日正式開幕後,已吸引了各界的注目和讚賞。

兩層空間設計的蔦屋家電定位為一家「生活提案型的家電量販店」,店內主要劃分為寫真、映像、文具、音樂、手機、食器、美容、健康等區域,如藝廊般呈列精選出的各類家電,走在裡面就像是參觀最新科技的博覽會、概念家具的博物館、家電設計的美術館。依據各類區域的屬性,交錯配置旅行、設計、人文、食、衣、住等十二萬冊藏書,擺設在木質的書架上,卻沒有視覺和空間上的違和感,反倒營造出高雅的書香格調,讓顧客隨時可以取一本書坐下來閱讀。同時,顧客也可以透過各區專員的諮詢服務,找到符合自己最佳硬體設備和軟體知識融合的生活提案,使人無法清楚界定是在一家書店,還是一家家電量販店。

針對「最希望這條街能增加什麼商業設施?」問題的意見調查,住在二子玉川附近居民最希望有的設施第一名是電影院,第二名則是家電量販店,這也是蔦屋家電誕生的最大原因。一方面採納接受居民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又打破一般居民對家電量販店的概念,將消費者對家電的廉價需求,提升到對品質重視的一種生活態度,創造出不同以往的消費環境。

在我眼裡蔦屋書店並非是一個要將書店轉型的企業策略,更不是搬到別的地方就可以複製的經營模式。相反的,該企業的理念始終沒有一絲動搖,仍然致力於提供符合時代潮流的文化和生活提案,讓顧客能擁有更美好的精神生活。而我相信,無論下一次蔦屋書店又會製造出什麼新話題,終究離不開閱讀的美好。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wh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