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嶄新的閱讀想像──楊照談《烈焰》系列隨筆

文/犁客

「驅動閱讀的力量,源自好奇;」楊照說,「因為在現實裡頭『活得不耐煩』,所以才對閱讀產生興趣,因此面對自己『讀不懂』的作品是很正常的。」

楊照一直關心書本與閱讀,也一直大量書寫相關文章,包括導讀、書評與作家觀察;2001 年開始的相關講座及演講,也累積了數量龐雜的這類資料。

「我一直知道自己有天必須整理它們,畢竟積得越久就會越難整理;」楊照笑道,「等到開始整理了,我才發現情況比我想像得還要麻煩。」

楊照長年的編輯經驗,讓他原初想要建立某種系統規則,再依循這套規則進行分類;「就像彼得‧杜拉克自傳《旁觀者》裡第一篇提到的老奶奶,一個架子上擺的是『沒有把手的杯子』,下一個架子上再擺『沒有杯子的把手』那樣。」楊照解釋。不過在建立規則的過程裡,楊照開始明白,「越難分類的文章,自己就越喜歡」,是故他最後發現,「要跳脫明確的次序,才能整理這些閱讀筆記。」

這些文章原來就帶有強烈的隨筆性質,因此楊照希望在整理、集結之後,仍能維持這種隨筆式的閱讀情調,「連文章的結構也一併打散,讓它們成為靈光一現、沒有特殊說服目的的隨筆札記,如此一來,就會出現不可預測的閱讀趣味。」楊照說明自己的做法,「不再維持整篇文章的格式,改以段落為閱讀單元,保留箇中倏忽而來、倏忽而去、自體完足的趣味,讓讀者進入隨筆的閱讀情境。」

做過調整之後,作品呈現的方式與讀者慣常的閱讀會有些許不同;不過楊照不擔心會有「讀不懂」的問題,因為「好奇」正是閱讀的原初動力。「把閱讀當成考試的一部分,覺得一定要讀『懂』而非學習進行思考,顯示這樣的教育制度是有問題的。」楊照指出,「讀不懂但仍耐心地閱讀、對於自己將在哪個部分豁然開朗的期待、接下來文章還會帶來什麼意想不到驚喜的刺激等等,都是閱讀過程中很重要的體驗。」

楊照講的,並不是「讀不懂也一定要先硬讀」,而是「讀了發現自己不懂時,不需要害怕或排斥作品,更不要因此放棄閱讀。」「以我的經驗來說,閱讀有種長期購買彩券的心態;」楊照笑著比喻,「你不知道現在買的彩券會不會中獎,但在人生的某個關鍵時刻,閱讀的經驗,會在你做決定時出現直覺式的幫助──那就中獎啦。」

揭示嶄新的閱讀想像──楊照談《烈焰》系列隨筆

經過如此思考之後,楊照將過往作品整理成三本隨筆集,第一本將命名為《烈焰》。

「《烈焰》這個書名講的不是內容,」楊照這麼解讀書名,「而是關於生命以及閱讀,無法想像的熱情。」

除了收錄跨度超過十年的文字作品之外,《烈焰》一書也收錄了數篇關於爵士樂的耹聽賞析文字;「把這些與爵士樂有關的文字放進來,除了個人對音樂的感情之外,也想藉著爵士樂的型式,讓全書的感覺更完整;」楊照表示將這些關於音樂的文字選入,其實經過仔細的思考,「音樂的流動性對讀者而言,會成為一種提示,搭配段落式的文字,讀者就會自己拆解閱讀的過程,更能貼近我想要傳達的『隨筆』感覺。」

閱讀本來就不是捧著嚴肅論述、一條一條跟著背誦,然後像影印機一樣把標準答案騰上考卷的過程;它可以隨興,可以慵懶,可以跳躍,可以變化。這一段可能觸發某個想像,讓讀者用另一種方式檢視自己過往的閱讀經驗,那一段可能開啟某個可能,讓讀者朝另一個方向探索自己未來的閱讀樂趣。

從《烈焰》開始,楊照的一系列隨筆,向讀者揭示了嶄新的閱讀想像。

延伸閱讀:

  1. 《古典的思索》
  2. 《想樂:第二輯》
  3. 《想樂》
  4. 《尋路青春》
  5. 《誰說青春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