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格推理的頌歌──美國本格推理旗手約翰‧帕格邁爾談本格推理小說
文/約翰‧帕格邁爾;譯/林斯諺
譯者前言/林斯諺
約翰‧帕格邁爾(John Pugmire)是當今歐美本格推理小說的重要推手、研究者,長年投入本格推理小說的推介,尤其專攻密室推理,在這方面發表過多篇文章,是這個亞類型的世界權威之一。近來更自行成立出版社,推出絕版以及當代密室推理的經典作品。他同時也是法國推理作家保羅‧霍特(Paul Halter)的英譯者,最近更將合作觸角伸向日本,與本格教父島田莊司合作翻譯日本經典的密室短篇小說。帕格邁爾先生為了推動本格推理的閱讀,定期物色非英語系的密室短篇作品,將之翻譯後投稿《EQMM》(艾勒里‧昆恩推理雜誌),已順利刊出保羅‧霍特、島田莊司、法月綸太郎與筆者等人的作品。去年九月二十四號,在《EQMM》的官方部落格貼出了一篇帕格邁爾撰寫的文章〈本格推理的頌歌〉(In Praise of Honkaku),內容主要談論他對於本格推理小說的一些想法。筆者認為相當值得台灣關心推理小說發展與現況的讀者們參考,因此萌生翻譯該文的念頭。取得帕格邁爾先生同意後便著手翻譯。這篇文章開頭有一段《EQMM》主編珍妮‧哈金斯(Janet Hutchings)所寫的引言,筆者在取得對方同意後一併翻譯,以求文章完整性。希望此文能激發讀者對於本格推理更多的想法。
引言/珍妮‧哈金斯
在《EQMM》失去最傑出的古典推理投稿者愛德華‧霍克(Edward D. Hoch, 1930-2008)之後,有許多年的時間我一直在徵求「誰幹的」(whodunits)以及「不可能的犯罪」(impossible crime)這種類型的稿件。英美甚少有作家回應這個徵稿。近來這種類型作品最可靠的投稿人是譯者約翰‧帕格邁爾。《EQMM》十一月號收錄一篇日本作家法月綸太郎的作品〈綠門的誘惑〉,由 Ho-Ling Wong 翻譯。約翰將這篇譯文由粗略的譯文修潤成流暢的文學語言。約翰從 2005 年開始提供譯稿,主要是密室推理小說,一開始是他譯自法文的作品,近來也提供其他非英語系作者的作品,多改編自粗略的譯文。迄今已有十二篇這樣的故事出現在《EQMM》「犯罪護照」(Passport to Crime)專欄,還有兩篇即將刊登。2010 年約翰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 Locked Room International(LRI),開始出版保羅‧霍特的英文翻譯作品。霍特已在本誌刊登多篇作品,被稱為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ckson Carr)的繼承者。約翰也開始出版其他作者的長篇小說,目前進行中的是一本瑞典經典密室作品。LRI 迄今已出版十一本小說,還有一本德瑞克‧史密斯(Derek Smith)備受好評的選集。他所翻譯的霍特作品《血色迷霧》(The Crimson Fog)被《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選為 2013 年最佳的推理小說之一。他的下一本霍特翻譯作品《來自過去的照片》(The Picture from the Past)會在下半年出版。2012 年五月,約翰受邀錄製 BBC Radio 4 的節目「密室中的邁爾斯‧賈普」(Miles Jupp In a Locked Room),暢談他所鍾愛的密室推理。下文即是他對本格推理的看法。
本格推理的頌歌
我在青少年時期第一次讀本格推理,但當時還沒有「本格推理」這個名詞。
那本書是卡爾的《耳語之人》(He Who Whispers),他最好的作品之一,我一讀就上癮。我立刻用僅有的錢買下所有我能找到的卡爾二手書平裝本。這是我生命中首次在書本中得到智性的滿足,並在結尾感到恍然大悟。這種作品有曲折的情節,驚人的結局以及──當你回溯整本書時會發現的──公平安排的線索。
傳統上稱這種作品為「黃金時期的推理小說」(Golden Age Detection),但這不是個恰當的標籤,因為它沒有明確指出作品特徵,而只是指向一個年代。事實上八零年代之後有一個更好的詞來描述這種作品:本格(honkaku)。這是一個日本詞彙,意指「正統的」或「真正的」(我比較喜歡前者),以推理小說來講就是恪守公平遊戲的作品。這個詞誕生自反對社會派推理的文學運動。社會派標榜作品要反映社會的真實,是當時日本推理的主流。
可以說,大部分現代西方犯罪小說不是社會派就是變格派(探索人性心理),或者是兩者的混合體,藉此來探討社會現象以及角色的內心狀態,即使犧牲情節與線索的設計也在所不惜。這種小說我認為不是「偵探小說」(detective fiction),而是「關於偵探的小說」(fiction about detectives)。露絲‧藍黛兒(Ruth Rendell)、詹姆絲(P. D. James)都被認為是當代的偵探小說之后,但她們的寫作方式卻跟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以及克莉絲蒂安娜‧布蘭德(Christianna Brand)相當不同。我清楚記得讀過一本賀寧‧曼凱爾(Henning Mankell)的小說,書中的偵探不斷計算自己上過幾次廁所,我對那本書的印象僅止於此,讀著讀著就睡著了。那本書是歐洲暢銷書,但它算偵探小說嗎?
保羅‧霍特是當代西方少數的本格推理作家,在他的作品《離死亡 139 步》(139 Steps from Death)有以下一段話:「推理小說已經變成傳遞社會訊息或是探討人文與哲學議題的工具,換句話說,這些小說想改變世界。你在這些作品中感受不到任何懸疑,兇手的身分也從來不讓人感到訝異,因為兇手永遠是『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