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什麼時代了 還需要用筆寫筆記和交功課嗎?
編譯/陳慧敏
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正展出藝術家 Jean-Michel Basquiat 的手寫筆記,另一項藝術展覽──無盡書(ecriture infinie)專案,正在收集手寫文字。另外,美國原子筆公司 Bic 近期正發起鼓勵孩子多寫字的活動。什麼時候,幾千年來彷彿內建在生活裡的寫字文化,好像落伍過時;讓藝術家的筆記本成為「藝術」,筆公司非得砸錢來宣傳?難道我們還有必要讓下一代,一筆一劃地寫作業,龜速地記筆記嗎?有多份教育心理學研究給了具體的答案:用筆寫字好處多多,離鍵盤越遠越好。
雖然,大多數上班族與電腦為伍,記者等專業文字工作者多是用電腦寫稿,用筆寫字的機會的確越來越少了,但研究顯示,拿筆寫字還是有其必要性!
研究顯示 提筆寫字學習效果最佳
印度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isty)心理學家詹姆斯(Karin James)和恩格爾哈特(Laura Engelhardt)研究發現,還沒有學寫字的五歲小孩,學習字母時,若分為提筆寫字、打字和描字(trace)等三組,提筆寫字組,學習效果最佳,而認字認得好,自然有助於提升閱讀能力。
此研究用核磁共振(MRI)掃描大腦,發現當小小孩提筆寫字時,大腦的左側梭狀回(left fusiform gyrus)、額葉額下回 (inferior frontal gyrus)、後頂葉皮質(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等區域會呈現活躍狀況,這恰好也是學齡兒童和成人從事閱讀時的大腦活動區域。
《Business Insider》報導,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米勒(Pam A. Mueller)和加州大學奥本海默(Daniel M. Oppenheimer)的研究發現,學生在課堂邊聽邊快打筆記,通常淪為打逐字稿,根本沒動到大腦,也不會通知大腦這些資訊很重要,因此,大腦並未啟動記憶機制。
也就是說,聽完課、打完筆記,就「還給老師」了。
用手寫筆記,因為手寫速度慢,沒法逐字記錄,大腦反而會開始運作,會從聽講當中,去篩選深具代表性的引述,把概念作成摘要,而且會對無法聽懂的部份提問。這一系列的過程很耗腦力,卻會給大腦強烈訊息,告知這些內容材料很值得記憶,於是增強了學習效果。
有趣的是,研究者其實有提早警告用筆電打字組,聽完課馬上要做測驗,千萬別忙打字,而忘了去記憶,但結果仍發現,儘管認知到會有小考,但打字時,大腦就是不使力。
更多關於閱讀的科學研究
不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科學研究發現,讀書會讓人變得更聰明、更善良
每週只要閱讀30分鐘 就能打擊抑鬱、更有自信、不再感到孤單!
新世代數位閱讀調查:父母對紙書的愛,會向下一世代延伸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Sharon & Nikki McCutcheon & woodleywonderworks
資料來源:Time、The Atlantic、BusinessInsider、ScienceDirect、ScientificAmeri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