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理故事影像化,文本與影劇的頂尖對決──側記台灣推理作家協會 2015 年會
文/余小芳;攝影/Fish、天地無限
引子
2015 年 8 月 22 日,台灣推理作家協會舉辦第十三屆徵文獎頒獎典禮暨第十四屆年會。過去協會曾辦理主題為推理創作、閱讀與出版的相關演講,今年由資深出版者冬陽擔任主持人,以「推理故事影像化:美夢還是白日夢?」為題,邀集劇作家兼影評人的李達義,以及投入推理影劇創作的協會成員陳嘉振,從寫作者的角度出發,探問作品的發展性。
漫談台灣影劇產業藍圖與個人經驗
生活中經常接觸傳播媒體的我們,對電視劇與電影的播出絕對不陌生。以歐美、英國、日本等國推出優良作品,如《CSI 犯罪現場》、《告白》被改編成影劇的案例,冬陽代台灣創作者拋出問題:除了作家的身份之外,是否可能成為電影、戲劇的編劇或參與者。這是可供追尋的美夢,還是如白日夢般的錯誤想像?
台灣影劇圈有推理劇的概念或事實嗎?若說李達義經歷業界的真實面,說法充滿人性險惡般的務實,那麼陳嘉振所分享的個人體悟則屬一連串的傳奇了。
李達義舉美國為例,表示生產者投資前,已能預知市場規模,有足夠的數據判讀未來獲利,然而台灣影劇圈的生態並非如此。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台八點檔未必要將推理題材納入戲劇主軸,搖筆桿的編劇居於影劇產業的末端,時常面臨有志難伸的困境,只能執行別人給予的大鋼,把角色、劇情、推理處理完整。製作人找電視台包案拍攝,從製片費用中獲取利潤,難以兼顧品質,而電視台也不在乎編劇書寫的題材,這點為台灣影視圈的致命傷,不過他仍期許創作者保持樂觀的心態持續創作。
陳嘉振以個人創作歷程為基礎,提及台灣影劇圈即便有推理題材,也以偶像劇包裝,未來是否會有較為專精的推理劇的作品?也許要等到劇種大量推出後,才可能以「推理劇」的名詞定義。至於戲劇如何從無到有,陳嘉振偶然結識連奕琦導演,更因編劇牽線而拿到修改《甜蜜殺機》劇本的機會;而 FB 官方網站敘明製作人顧超欲拍攝類似CSI構想的推理戲劇,他們當時尋覓願意投資發行的電視台公司,以致《鑑識英雄》產出。
推理故事影像化的示範作品
舉數部知名電影為例,與談人分析從文字經驗轉換成影像,並造成轟動的成因。《龍紋身的女孩》、《達文西密碼》均改編自全球銷售八千萬冊的超級賣座小說,從李達義的觀點看來,歷史和推理易結合,前者小說結構縝密,運用具有時代感的駭客題材,結合納粹的歷史素材,後者回到歷史場景,熱銷的元素為達文西和聖經;兩部的小說和電影差距極大,但電影的拍攝可能更為錦上添花。他認為與其揣測如何把推理劇變得賣座,倒不如思考如何運用推理技術讓創作暢銷。至於原著和電影都很優異,在評論界和票房皆達成最高成就的《沉默的羔羊》,題材為殺人魔,以驚悚片為號召,但同時擁有辦案成分。該劇非單純破案,樂趣在於三個要角都具有故事性,電影是個旅程,而角色經過事件後產生根本性的變化。要探討如何把推理融入戲劇,需要回到角色的弧線,重點應該在英雄旅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