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特派】如果書店不死,它們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上)
文、攝影/劉子瑜
書店會死嗎?
又是一則一間老字號的傳統書店,終究抵擋不了網購的低價競爭,宣布在城市裡熄燈的新聞。類似的劇碼不止在臺灣,也同時在日本上演。回顧這十年間書籍和閱讀環境已劇烈變化。想要隨即閱讀的書,可以上網購買電子版本,或從電子圖書館下載借閱。2001 年時日本全國原有約兩萬一千多家書店,到了 2014 年變成一萬四千多家,街町上的傳統書店一間一間地消失在人們的生活裡。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網路環境壓迫實體書店市場縮小化的阻力,也成了書店的空間體系改變的助力,前所未有的書店形態同時一一登場,書店變得越來越活潑有趣。在實訪和誤闖東京圈數家書店後,我試圖將未來的書店型態歸納為以下四大類型,願能作為臺灣新一代書店經營者的靈感借鏡,也讓愛書人對書店展開大膽的想像。
複合式書店
複合式書店最初的雛形大概是從將電影 DVD、音樂 CD 結合販售的蔦屋書店開始,把單純販售書籍的地方,營造為一個「度過閒暇時間」的空間。後來隨處可見莫過於書店 × 咖啡廳的經營模式,試圖將沈悶的書店,打造為單獨一個人也可以消磨時間的去處。近期的新興書店再度打破業界常識,大膽地和生活必須的食衣住行育樂搓揉在一起,讀者要在書店裡同時買到有機食材、手染圍巾、精工電器、科技產品,或者同時參觀藝廊等都是可能的事情。書店的概念已不再只是一個銷售書籍的地方,而是和其他領域結合的生活提案空間。
從東京中央郵局改建而成 KITTE 商場內的 MARUNOUCHI READING STYLE,即是一間融合書籍、雜貨、咖啡廳的三合一書店。店內的右半邊主要是販售書籍和雜貨,除了有定期專題的書架,也會有和雜貨互相錯置的有趣陳列。若在左半邊的咖啡廳消費,還能選擇店內的書免費閱讀,閱畢後只要像在圖書館一樣,放置歸還台即可。對於讀者的感受而言,究竟是走進一家以什麼為主軸的店,那條分野界限也漸漸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