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王的新衣」不只是童話,它正在泰國真實上演⋯⋯
文/安德魯.麥格里高.馬歇爾
泰國人從很小的時候,就在耳提面命中知道蒲美蓬這位英明睿智、超凡入聖的國王,經過六十多年奮鬥,為泰國帶來進步與發展。這是王室新聞廣播、學校教科書、官方歷史、報紙與宣傳影片每天宣講的故事。
泰國各地教室一定懸掛著一幅國王照片,老師也一定會告訴學童,在整個泰國歷史中,為泰國人民提供一切的總是他們的國王,因此他們應該對國王感恩戴德。
勞工運動人士娟雅.「勒」乙普拉沙寫了一篇慷慨激昂、名叫「我為什麼不愛國王」的文章,文中描述當她在一處農村社區長大時,對蒲美蓬國王與詩麗吉王后的愛慕之情如何深深刻印在她心目之中:
大人要我們相信,他們是最偉大的國王與王后,而且在那個時代,電視裡時時刻刻播的也都是王室如何為國為民、樂善好施,有這許多證據,我們自然深信不疑。我們家裡沒有人曾經親眼見過國王,但我們都愛國王,因為每個人都說他是一位好王。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們常到鄰居家裡看電視。我的祖母與母親迷上每天晚上八點鐘的例行王室新聞。對她們來說,收看王室新聞已經成為做個好公民的一種必行守則。當政府要每個人為國王點一根蠟燭祈福時,她們二話不說,立刻照辦。她們真的非常愛慕英俊的國王與美麗的王后,愛慕那位年輕的王子與幾位公主,只要一有機會總不忘讚美他們的高貴優雅……
早在我懂得思考愛的真義以前,我就是這樣愛著我的村子,就是這樣「愛」國王與王后。
對泰國現代王室的崇拜,來自至今在泰國仍有巨大影響力的傳統信念。有關泰王的神學理論,有三縷屬靈的故事情節交織在一起。首先,年代古早的萬物有靈論在泰國仍然相當盛行。對許多泰國人而言,法術是真實存在的東西,而且這世上充滿神靈,需要人們安撫與尊敬。
傳統上,泰王是半人半神,法統來自神聖的血
根據這個傳統,泰國王室擁有特定法力,在確保不僅是社會、還包括自然界的和諧與秩序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國王是半人半神,是活著的神或「提閥羅」(devaraja),國王的法統來自他神聖的血。依照輪迴之說,只有前生極具智慧、表現非常好的人才可能出生皇家。國王的皇家血統已足以證明他有純淨的靈魂。
但做為泰國政治與社會結構基礎的現代泰王法統理論,不是什麼來自遙遠過去、稀奇古怪的文化遺產。在二十世紀,全球各地王室一個接一個垮台,暹羅(泰國古名)也發生一場不流血革命,剝奪了國王的絕對權力。當時王宮與王室支持者為保住自己的身分與權勢,展開一項行動,意圖重建王室尊榮。
達尼.尼瓦(Dhani Nivat)親王在一九四六年發表的一篇著名演說,是這場重塑皇家形象過程的重要關鍵。當時蒲美蓬也在座。達尼引用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的話說:
一個社會若能神聖化它的傳統,便可以透過這種傳統取得難以估計的權力與持久性優勢。這類信仰與習慣能為傳統罩上一道神聖的光環,能為傳統蓋上一個超自然的印記。
這段話對二十世紀泰國保王派有巨大影響。
保王派神話,自古至今屹立不搖
曾在一九二○年代擔任泰王拉瑪六世與拉瑪七世顧問的英國學者卡里奇.威爾斯(H.G. Quaritch Wales),深受馬林諾斯基的影響,而蒲美蓬也曾告訴替他作傳的威廉.史蒂芬森,說這段話讓他「印象深刻」。泰國保王派經過非常周詳的深思,以非常有系統的行動,在他們可以牢牢掌控的社會秩序上構築了一道神聖的光環。
他們憑想像編造了一個歷史故事,將王宮描述成泰國成功與和諧的聖殿。這一點也不新奇──歷史本來大體上就是勝利者寫出來的。
由於許多世紀以來,官方史一直是宮廷監督下的產物,在闡述歷史事件時,保王派長久以來總能提出對他們最有利的版本。
為佐證從泰國歷史最早的開端起,泰王就是仁慈、進步的君主,保王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刻在一根石柱上的一段碑文。這段碑文的年代顯然可以回溯到一二九二年,用的是一種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奇怪字體。根據碑文的內容,南甘杏(Ramkhamhaeng)國王統治下的素可泰王國是一處世外桃源,人民安居樂業,只要搖一下擺在王宮外的鈴,無論什麼問題都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