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民族的紅線:我喝酒!但是我很乖~

【裴凡強的人我生活】戰鬥民族的紅線:我喝酒!但是我很乖~

想像中,俄國人會為了喝酒無所不用其極吧?答案算對也算不對。

或許受到氣候影響,俄羅斯民族的個性就像他們居住的地方,冷峻嚴肅又壓抑;但是三杯黃湯下肚後,他們的表情就像經過俄羅斯的漫長寒冬後、被第一道和煦陽光照耀般的令人歡欣:不論是啤酒、香檳、葡萄酒,或是「俄羅斯符碼」伏特加,俄國人照單全收送入口中,不同味覺濃淡各異的酒精,先經由食道進入血液,再滲透到全身的每個毛細孔,舒暢的俄國人開始卸下心防,在紓解壓力與苦悶後,對酒當歌,高聲談笑。

所以俄國人會尋找各種能讓黃湯下肚的理由,一如他們尋找暖陽:逢年過節不用說,生兒育女要痛飲,開心難過都必須喝,若說飲酒是他們的 DNA,一點也不為過──不過並非每個俄國人都愛伏特加,特別是女性,但有時下班後跟俄國同事相約吃飯的時候,進入店內所點的佐餐酒,常常都還是伏特加!

伏特加通常由服務生自冰櫃取出,倒入「一口杯」──因為喝伏特加就是要乾杯。但且慢!每個人還得輪流講一段敬酒詞,通常是「敬我們的友誼」「敬您的健康」等等,隨後舉起酒杯,一飲而盡,杯觥交錯之間,一定能發現俄國人的靈魂與精神。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生存環境塑造出性格迥異的民族特性,也醞釀出風格不一的飲酒文化,在俄國,俄羅斯人的快樂在於喝酒,「戰鬥民族」對於飲酒的信仰,也深深紮根於他們的文化土壤中。

對於長年身處天寒地凍的俄羅斯人來說,伏特加看似無色無味清淡如水,但著四十度的酒精濃度就如冰雪中的一把火,豪爽地把火苗灌下咽喉之後,除了點燃自己的體溫以禦寒抗凍外,歡樂往往才是更重要的額外附加價值;既然歡樂起跑了,怎能讓她停下腳步?於是追酒求歡,自然在所難免。「喝第一杯伏特加的感覺像火燒,第二杯像獵鷹,第三杯就像小鳥了。」《第七號情報員》作者 Ian Fleming 一語道盡:多喝幾杯,就會感覺伏特加如一隻溫柔的小鳥般可親。

因為如此,同事與我離開酒吧後,自然還想與那軟語呢喃的伏特加小鳥繼續親暱,當我們看到一家 24 小時營業的超市時,想都沒想,就決定進去買酒。一行人搖搖晃晃地進入超市,眼前卻出現教人以為自己醉眼昏花的景象──因為儘管酒窖區的架上林林總總什麼酒都有,卻掛上一條粗粗的鐵鍊,把我們攔在區外。發生什麼事?我仔細一讀鐵鍊上的告示,「依據俄羅斯聯邦法律規定,晚上十點後至早上九點前禁止販售酒類」。我居然忘了這已行之有年的「酒精宵禁」,足以證明自己真的喝多了!

戰鬥民族的紅線:我喝酒!但是我很乖~

之所以會有這條「限制人民自由的法律」,是因不少俄國人嗜酒已經到了瘋狂的程度,根據專家估計,俄羅斯平均每人每年喝掉十幾公升的「純酒精」。雖然販售酒類能為政府帶來巨額稅收,但同時卻也造成健康與社會問題,尤其是酒精中毒已經成為俄羅斯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醉漢凍死倒斃陳屍在冰天雪地裡或是酒駕肇事的意外也層出不窮。為了移風易俗,俄國政府只好規定,每天晚上十點到隔天早上九點,禁止販售任何酒類飲料(當然也包括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