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要研究與社會相關的學科!──「芭樂人類學」作者群訪(上)
採訪/犁客、何宛芳;整理/張容兒、犁客
攝影/何宛芳
「其實今天來的三個……」郭佩宜看看身旁,坐在她右側的林秀幸笑著接話,「……原來都不是讀人類學的!」
近年來以共筆方式經營的知識部落格出現,內容從經濟到歷史、從科學到社會,利用網路提供了與教育體系不同的知識來源;在這些共筆部落格當中,由幾位人類學學者合作、2009 年上線的「芭樂人類學」是最早成立的部落格之一。經營六年之後,「芭樂人類學」的文章打算選輯集結出版,與更多沒能在網路上相遇的閱讀族群接觸;在談到為什麼對「人類學」產生興趣時,作者們提供了相當有趣的答案。
我對人類學有點誤解
「其實我本來對人類學有點誤解。」原來唸動物學的呂欣怡解釋,「我畢業那年剛好解嚴啊,台大這邊解嚴前兩三年,就有很多當時被禁的書,擺在新生南路對面的小書攤。讀那些書時會好奇:為什麼以前從小到大,一直都沒有讀過這些東西?畢業之後本來是想出國,但剛好有朋友介紹我到清華大學去聽陳其南老師的演講。聽了之後我覺得自己很難相信原來有這樣子的一門學科,可以這麼寬廣地去看這個世界,所以就非常嚮往。但是在那時候我不知道如果去唸人類學,將來可以做什麼工作?所以我想如果可以考上研究所,我就繼續唸;如果考不上,就出國。清華大學那時候剛成立社會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剛說的誤解是:我以為社會學跟人類學是很類似的。」

利用很短的時間準備之後,呂欣怡考進了人類學研究所,「那時候清大剛成立人文與社會學院,整個人文社會學院的所有領域全部擠在一個非常小的空間裡面,所以我們有很多時間相互交流,是一個跨學科整合的時期。」呂欣怡回憶,「進了清大之後馬上就遇到學運,學運結束、我畢業之後,對人類學的印象一直是一個可以幫助各式各樣的領域跟視角的學科,所以就繼續唸下去。」
我很有慧根耶
原來唸化工的郭佩宜,接觸人類學的過程與呂欣怡不大一樣。「我當初選化工系,是因為我對環境保育的運動有興趣。」郭佩宜道,「那時候剛好是台灣解嚴之後,開始有一些環保運動,我覺得如果想要了解環保運動怎麼做的話,應該要先進到那個產業裡面,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才知道怎麼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