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要研究與社會相關的學科!──「芭樂人類學」作者群訪(上)
「或許上一代根本沒有這樣的機緣;」郭佩宜也同意,「我想這一輩比較新的學者很焦慮的地方就是『我的所學跟這個社會的關係是什麼?』也不是只有我自己在發沒有人要看的論文,對不對?我覺得大家都有心要做點不一樣的,所以我們開始去問大家『你要不要寫一個比較通俗的,不用那麼學術的語言,把話講清楚,可以讓學生或者一般民眾可以理解的?」大家的興趣其實都蠻高的,大家其實是有想要跟社會連結的,只是在現在的學術環境裡面有些困難。如果投注太多時間在那個上面,那升等可能會不如預期。學術圈裡各種雜事非常多。每個人能擠出的時間很少,大部分的人有興趣參與,但沒有那麼大的精力,或是那麼長的續航力,我的想法是:既然大家都有興趣,那要不要一起做?如果一群人一起做的話,分攤起來並沒有很多嘛,聽起來壓力好像就比較小,但是它又還是有固定發表新東西,可以達到大家想要做的事情,不見得要靠個人的力量。」

穩定經營的支柱
這個想法聽起來很不錯,但要一起經營一個部落格,是否還是應該有個人帶頭決定主題,或者規定交稿期限?「其實我們一開始就是這樣自然地長,宣稱我們很野放,每個人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不論是研究領域或是最近看到的時事。」郭佩宜道,「發文時間倒是有規定,初建的時候,我們的 IT 建議每週一篇,讀者才覺得有期待,養成習慣會去看。我們採取這個方式,一做就做了六年,每週一一定會更新,有特殊情況我們就隨時增加。我們的紀律在於我們有排班,大家先認領自己比較有空的週次,但是臨時有事也可以調;比如最近因為難民的關係,我就去問潘美玲可不可以寫一篇,她也希望大家關注難民的時候,可以一起關注藏人的事情,所以就拚了一篇,我們就調整先刊這篇。」
「她有點太輕描淡寫,真的,如果前兩年或三年不是她的話,我覺得我們現在不會有這樣的規模。」呂欣怡指著郭佩宜,「理想狀況是大家簽了班表,每個人都應該要自律交稿。可是包括我自己,不知道有多少次一到禮拜一就非常焦慮,佩宜會不斷寫 email 提醒,說大家都在等著看新文章之類。我們的共筆能有這樣子的成果,背後一定會有非常有意志力、很有紀律,而且非常有才華的人在撐著。」
「這是我的破窗理論啦,」郭佩宜謙虛地道,「只要落一期,後來就會有人覺得那我也可以落啊,或是說一開始沒有規律,實際上也就沒有壓力,最後覺得隨時有人想要交就好,那結論就會是零。」
「其實可以這樣子共稿,還是有一種氣氛的經營,不是只有技術上的催稿而已。」林秀幸接著說,「就是說我們一直感受到人類學對於社會的發言,是有意義的。每次有些時事,我們如果寫出不同於社會學或是政治學的角度,其實很激勵同僚,能讓大家明白這門學科有這樣的特殊性,可以連結。我真的覺得寫了芭樂之後,每個人的才華潛力,突然都冒出來了,像星火燎原一樣,一直碰撞。然後大家也會願意像比賽一樣,願意擠出精華。」
➨➨更多訪問內容,都在《犢月刊-NO.32:滿園知識關不住,一堆芭樂出牆來!》
➨➨我們想把研究帶出學院的高牆!──「芭樂人類學」作者群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