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採訪時交換故事,在碰撞中產生溝通──專訪《黏土》作者胡慕情
照片提供:胡慕情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犁客
每天半夜走進文字荒田耕作的莫名其妙生物,雜食亂栽,還沒種出一顆果實,已經犁整下畦荒地。

犁客的最新文章 (more...)
- 【一週E書】慢一點,就會看見習以為常之外的精采 - 2021-01-13
- 這角色過著像殘酷的帝王,看來像壞掉的貓王,而且真實存在──專訪《北方的光明星》作者大衛.約翰 - 2021-01-07
- 【一週E書】自己現在的模樣,是自己當年想要變成的大人嗎? - 2021-01-06
灣寶的抗爭過程與眾不同,想要寫出這件事,就要寫到灣寶的開拓史。因此之故,《黏土》一書,讀起來就像是故事:以人為主,從先民的墾荒開始,一路寫到居民合力面對不公義的土地徵收。「我想寫與人有關的故事,寫人的選擇。現在大家常會覺得自己沒什麼選擇,政府說什麼就得做什麼,但其實不見得。」胡慕情描述,「人的選擇會被大環境影響,但選擇之後的經歷,會再反過來影響自己的故鄉。寫一個人的故事,就會寫出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交換故事
《黏土》出版之後,胡慕情出席了許多講座,在雲林獨立書店虎尾厝舉辦的那場,讓她印象特別深刻,「那天下大雨,但來了好多有不同經歷的人。有個從臺南來的女生,因為去臺東玩,開始接觸與美麗灣開發案相關的議題;有個中山大學社會系的學生,想回家種田,被媽媽大罵,所以現在先唸研究所,想研究六輕議題,仍未放棄務農夢想;也有當公務員的朋友,從行政體系去談這些問題……」胡慕情回想著,「其實這和我做採訪一樣,是彼此故事的交換。」
胡慕情希望文字要讓大家關心社會議題,但不是鼓動所有人都成為社運分子,而是讓人在自己的位置上思考,進而與他人及社會產生對話。在《黏土》出版之後,可以看到這樣的良性進展,這不但是胡慕情努力書寫所爭取到的回饋,也是這塊土地及在此生活的所有人,朝向更健全制度、更美好未來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