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NE思書軒】複製邪惡‧邪惡複製
當科學界漸漸認識到這個對染色體異常的認知偏見後,就把注意力轉移到基因突變上。 大量研究顯示暴力行為在人類,遺傳因素大約五成,而環境因素則可能為另外五成。並且,暴力行為也非單一基因或少數基因的變異就能夠完全解釋的,而是一個數量性狀遺傳,就像身高和體重一樣, 姑且不論環境的影響,其遺傳因素也是由好幾個,甚至大量的基因變異所決定的。基因之間也存在著複雜的交互作用,稱作「上位效應」( Epistasis),例如有研究發現一個基因對暴力行為的影響,也受到另一個基因的控制。
雖然在實驗鼠進行的研究發現了近廿個基因可能和侵略性行為有關,可是在人類的研究中,僅發現其中少數幾個基因變異可能和侵略性行為有關。在阿茲海默症病人中曾發現載脂蛋白 E(alipoprotein E)的 ε4 對偶基因和侵略性行為有關, 其他的研究也發現色氨酸羥化酶(trypto phan hydroxylase)、血清素 5HT-2A 和 5HT-2C 受器以及血清素轉運蛋白(serotonin transporter)等基因的多型性和暴力行為有關; 兒茶酚-O-甲基轉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簡稱 COMT)的一個突變也被認為和精神分裂病人的暴力行為有關。
後來,多巴胺(Dopamine)、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和 γ-丁氨基酪酸(γ-aminobutyricacid,簡稱 GABA)等神經傳導物質也被陸續發現和侵略性行為的遺傳相關。雖然這些基因的多型性或突變和暴力行為有關。也有研究顯示, 飲食以及血糖濃度也和暴力行為有關,因此造成「血糖過低」(hypoglycemia)的基因,例如葡萄糖轉運蛋白, 以及一個會影響血糖濃度的血清素轉運蛋白連鎖區域(5-HTTLPR),也被認為可能和暴力行為有關。 。
與暴力行為有明確關連的基因突變,發生在單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簡稱 MAOA) 。在研究一個大型荷蘭家族的遺傳後, 科學家在九十年代發現,該家族有暴力、縱火、性侵等犯罪記錄的男性中, 皆找到一個突變, 導致 MAOA 活性的缺失, 這也顯示了生物胺(Bioamines)的代謝,和侵略性行為息息相關。後來的研究也發現 MAOA 的多型性和人類、老鼠、恆河猴的暴力行為有關。
科學家發現, 血清素受器和 MAOA 基因對侵略性行為的影響,是受到童年的經驗決定的。有研究顯示,MAOA 基因的一個多型性對暴力行為的關連,取決於帶有該多型性的個人,童年時是否遭到虐待。帶該多型性的受虐兒童會比一般兒童更容易發展出反社會行為。更進一步的研究也發現,這樣的基因型-環境互動和性別有關。
事實上,以上提到的遺傳因素,僅是冰山一角。已知許多基因型的表現和生活經驗息息相關,也有成千上萬帶有同樣基因型的人們過著正常的社交生活,遺傳學頂多也只能夠解釋部分因素。近年就有位神經科學家意外發現自己的腦造影影像和暴力罪犯很相似,但他是位成功的學者,只是為人處事比較有侵略性一些而已,這說明同樣的基因和大腦,並不見得讓一個人的人生從此注定。
更多的科學研究也可能對人類行為的遺傳有更深入的理解,不過這仍不會改變人性,還有人性面對科技進展的反應,《複製邪惡》可以讓你我好好思考。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Larry Jacobsen
關於基因改造及遺傳,日常生活當中其實隨處可見:
延伸閱讀:
- 《醫生》
- 《醫龍物語》
- 《後山怪咖醫師》
- 《醫生,不醫死:急診室的20個凝視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