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15年法蘭克福書展解讀全球出版五大趨勢
編譯/陳慧敏
全球出版業最注目的法蘭克福書展,於全球經濟停滯的背景下登場,並在英國作家魯西迪被伊朗抵制的緊張中開展,為期四天,參與人數比去年稍成長,版權交易活絡,數位科技廠商踴躍,增加了出版業對未來景氣的信心。
書展在 10 月 15 到 18 日,吸引 27 萬 6,000 人參觀,其中,參與專業展區的有 14 萬人,光是來自全球的媒體記者就有 9,900 位,是觀察全球出版業脈動的最重要指標書展。
彙整 2015 年書展話題可解讀出版業趨勢為:
1. 出版社增加資訊系統的投資
法蘭克福書展從參展主題到論壇討論,都可以看出 2015 年已是出版數位轉型年,沒有人再焦慮或悲觀地紙書會受到數位出版影響,而認為紙書和電子書各有定位,就此開啟出版新頁。
因此,法蘭克福書展雖是「書」展,各大出版社都在增加資訊投資,提升數位出版內容,或是增強管理全球市場的能力,自然吸引科技廠商前來參展,書展可以看到業界的新創意,激盪出媒體、科技和出版的火花。
報導介紹,甫成立的軟體公司 Intellogo,開發出大數據解讀軟體,可用來解讀書的內容,再依照角色、性格、寫作風格等等進行分類,幫助出版商和書商更了解他們的產品,可以做好行銷工作。
另外一家新創公司 PubCoder,則開發協助編輯複雜內容的軟體,只要運用拖拉的方式,就可以輕鬆加入遊戲、互動等過去相當花錢、花時間的互動功能,並產出 EPUB3檔案、或 iOS、Android App,讓電子書能真正跳脫紙本思維。
「我們的概念不只是要做數位化的書,而是要讓數位化為書服務,不是單純地把紙本書做成強化的 PDF 版,我們想的讓產品可以變成真正的遊戲、互動式或很酷的東西。」PubCoder共同創辦人岡薩諾(Enrico Gazzano)說。
2. 訂閱模式進入沉澱期
《出版人週刊》報導,美國電子書訂閱服務公司 Oyster 即將關閉,顯然訂閱服務進入沉澱期,出版業界在書展期間,熱烈討論電子書讀到飽模式是否陷入瓶頸,又應該如何調整。
德國訂閱服務公司 Skoobe 執行長 Constance Landsberg 接受採訪說,訂閱服務若能找到永續發展的商業模式,當然可行。其實,訂閱服務最大的挑戰,不是讀者讀太多書,導致公司虧損,而是年輕讀者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花更多時間在社群媒體、App 軟體和傳簡訊,同時,書還得跟電影、音樂等娛樂訂閱服務競爭讀者的時間。
Skoobe 目前供應 14 萬本電子書,不只德文,還有其他八種語言,去年成長最快速,增加超過 1,600 家出版商,增加 8 萬本書目。
3. 出版與其他創意產業跨業合作
《出版人週刊》指出,出版業更緊密與其他創意產業互動,並從中找出可以延伸出商機的點子,比如,透過科技的運作,版權和授權能夠處理盜版問題,或運用專利和商標的網路交易平台,觸及更大的全球市場。
4. 沒有超級明星大書,但有幾筆大交易
中東逃難潮的時事,讓相關主題圖書擁有高人氣,《出版人週刊》報導指出,市場爭搶版權的是兩本書,一是歐盟難民署發言人弗萊明(Melissa Fleming)所寫的《Hope More Powerful Than the Sea: A Young Refugee’s Story of Love, Terror and Survival》,另一本是 HaperOne 出版社將在 2016 年 1 月上市的《The Lightless Sky》,作者是年紀 12 歲、剛從阿富汗逃出來的 Gulwali Passarlay。
今年沒有吸走所有眼光的超級大書,但有引發話題的幾筆大交易。市場傳言拿到上百萬美元版權的有兩本書,報導指出,一本是加拿大編劇 Elan Mastai 的第一本科幻小說《All Our Wrong Today》,版權在美國拿到125萬美元,另一本是蘇格蘭作家Gail Honeyman《Eleanor Oliphant》,經過八家競標,在英國拿到六位數,並已賣出德、義、法、巴西等國家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