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是讓自己有能量迎接原本的生活
文/小食曼
前陣子,因緣際會下收到了一封講座邀請信,翻開行事曆發現那天沒事,看看講座講者和主題:藍白拖的「用旅行找回學習樂趣」,因為幾年前看了藍白拖的《背包台客勇闖天涯:30萬1年玩遍13國》,當時真的燃起我對於背包旅行的強大慾望,以及對於世界的無限好奇,所以那次的講座我就抱持著一個小小粉絲去朝聖的心態參加了。
但是說真的,當天聽完講座有那麼點失望,主要原因在於講座內容其實滿多都可以在他之前的書中看到,另一方面則是講座中一直聽到講者在講完一段故事之後或之前,總會用一句結論式金句來概括整個故事,例如:「勇氣不是不恐懼,而是雖然害怕,卻仍作出正確決定」、「旅行是為了讓世界改變你,接著你要改變世界」,並不是說這些句子沒有道理,只是在聽到講者講出口的當下,莫名覺得相當彆扭,當下有種無法融入的感覺,總覺得這種句子感覺出現在書裡,我自己默默讀、去品嘗那感覺就好。
結果沒想到,前幾天我默默發現藍白拖出了新書《給回來的旅行者》,大概翻閱了一下,一來發現有些當時在講座中沒聽到的故事,似乎就在這本書當中出現了(原來當時已經在默默打書了啊!)再稍微仔細閱讀一下之後,我真的認為他的文字比講座好多了(糟糕,這樣會不會很傷人)⋯⋯
藍白拖的新書書名《給回來的旅行者》其實相當吸引起我。因為喜歡旅行的感覺,嚮往看到更大的世界,所以看了些旅遊書、旅人的部落格等,但是讀越多、想越多,反而對於旅行有更多疑問了。當旅行這件事變得容易時,總覺得人們反而會在還不了解自己想要什麼,而就一窩蜂的跟著去了,而最好的例子便是打工度假以及背包客了。
市面上可以看多數以百計的打工度假、背包客書籍、指南,從該怎麼準備、該怎麼省錢,到國外的生活多麼新鮮有趣等等這些「出發前」或是「進行式」的資訊隨處可得,總覺得這些資訊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那些在生活中找不到人生目標,或是感到倦怠、挫折的人們自以為瀟灑一股腦地出走,
但是相對地,我們似乎很少看到「結束後」的心得文:「在出走而又回來後,他們是否找到了人生目標?」「這趟旅程與當初想像有何不同?」這對於在作人生重大決定時,需要先瞭解各種可能結果風險的我來說,總覺得這樣的情形是相當詭異且資訊不對等的,我想這也難怪會有許多人無法看清自己旅行的動機,為自己選擇最適合的旅行方式,更別說是抱持著一些奇怪的旅行迷思(例如:一定要長時間才叫旅行、工作和旅行無法兼顧等等)。
我經常遇見意志消沉的人說想要離開居住已久的城市,想藉由環島或出國旅行給自己充電,忘掉舊煩惱、找到新大陸,最好還能移居遠方當個異鄉人。
早些年,我完全支持這種離開行為。人要走得愈遠,才會對生命有所體悟;朋友要交得越多,才會開闊心胸。總之,不去遠方就不會獲得前進的勇氣,可是,這幾年這樣的信念逐漸瓦解;倒不是反對,而是開始質變。
因為我發現,獲得勇氣的方式不只一種,出國旅行不再是唯一獲取能量的礦坑。在感到厭倦或痛苦的城市裡保有樂觀,不輕言放棄與投降,同樣能獲取生命力量。
──藍白拖《給回來的旅行者》
最後,再分享一句在藍白拖講座中,一句簡單卻讓我咀嚼許久的話:「旅行不是讓你逃避原有的生活,而是給予你旅程結束後,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與能量。」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Magnus Karl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