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貓出版偵查課】貓空的旅遊解
貓按:本文跟出版有什麼關係呢?我想還是有關的
※ ※ ※
前兩天在貓空參加一場地方商圈特色營造的座談,主辦單位請來了幾位愛貓人士,想要促進貓咪跟貓空的連結。這個構想大約是想要善用貓空地名現成的「貓」字吧。
不過貓空並沒有貓,或至少並不以貓知名,憑著地名就要營造貓咪山城,怎麼想都有點尷尬。會中名作家朱天文為此就特別鄭重的提醒:要把貓做成特色,你要真正相信貓,不是把貓當成宣傳的文案,或釣引觀光客的誘餌;不然一定是不會有效果的(大意這樣,我沒好好背下來,對不起天文)。
我不曉得貓空現在「商圈」的生意狀況如何,但這幾年為了運動健身,倒也經常騎車上山或去走步道。我確實有一點想法可以提供給關心的人參考。
貓空有個全台北各「商圈」絕無僅有的威力武器——貓纜。但我感覺貓空是成也貓纜,敗也貓纜。貓纜一年往山上送去二百七十萬遊客,其中有六成只在貓空站周圍晃一下就原路線下山。剩下的人也只在走路十分鐘的半徑範圍內活動。整個貓空不管是產業、店家、物產,景點,絕大部分卻是在這十分鐘的半徑圈外。
這讓我想起第一次搭貓纜上山的記憶。那一次真的像百分之六十的觀光客一樣,只是「搭」貓纜,而不是上貓空。貓纜因為太方便,帶來了太懶惰的客人。我覺得貓空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不是沒人,而是人沒有走山路步道的認知。人上了山不知道要做什麼。
振興貓空的急務,不應該是抱怨貓纜一年有一百多天因為雷雨而停機。貓纜已經送上二百七十萬訪客了,如果貓空「商圈」自己爭取不到客人,怪別人是沒有意義的。
貓空產業要活絡,商業要振興,地方特色要凸顯,唯一的辦法是改變遊客對貓空的認知。什麼認知呢?貓空不是坐纜車,坐纜車只體驗了零點一的貓空風情,貓空是一個「車+腳」的行程。不能只坐纜車,上了山還要走路,走路才是真正體驗貓空的開始。
走多遠呢?不是十分鐘,不是二十分鐘,而是四小時、八小時、一整天。
這樣會嚇到遊客嗎?當然不。我辛辛苦苦上一趟貓空,就是唯恐沒有足夠多的收穫、體驗。當年那一次坐纜車上山又下山,老實說體驗是非常差的;坐纜車一點都不辛苦,辛苦的是空手而歸。因為山上沒有任何給新手遊客的建議。這讓我想起世界各大知名的旅遊指南會做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