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了50年》點亮電子書與紙本書間的千種火花

文/正好

[所以女朋友是一首詩]
你憂鬱的問我
新詩是不是很難翻譯
我們聊一聊很快扯遠了
然後你又憂鬱的問我
女朋友講話是不是很難懂
我覺得

你其實是想講這件事
——許赫臉書2015/10/24

2015年,總是有神奇鬼點子的詩人許赫,找來Readmoo合作一起詐騙事件有趣的詩集實驗。這個實驗從頭到尾都擺明了要騙你,不管是詩集名稱《騙了50年》、漂亮精美的封面打開後是完全空白(連格線都沒有)的白紙,或者藏在空白筆記本裡的詩集電子書兌換碼⋯⋯一切設計都與尋常詩集截然不同,根本存心要讓買詩集的讀者拆封後臉上當場三條線(樂)

即便許赫本人與Readmoo都強調:「這是一本騙很大的詩集」,並誠實地條列了騙術。講座結束後還是有不少讀者反應:「雖然你有說這本詩集內頁是空白的,但打開書的時候發現『真的是空白的』,還是嚇了好大一跳啊!」原來讀者們把「詩集內頁是空白的」這句話,也當成了許赫的騙術之一呢!

10月23日,這個世紀騙局的始作俑者催生者:《騙了50年》作者許赫與Readmoo電子書執行長龐文真,現場與讀者們分享這本與眾不同的詩集是怎麼出現的!對談地點更選在文化圈內人人熟知的唐山書店,這樣的組合,似乎也正在呼應文本內容、電子書與紙本書的三方對話。

《騙了50年》對談

甫開場,唐山書店老闆陳隆昊便表達了身為一個實體書店老闆,對於電子書可能威脅紙本書與實體書店生存的擔憂,以及大力讚賞許赫《騙了50年》這樣一個橫跨紙本、電子書的創新產品。許赫則表示,這本《騙了50年》,其實是一連串意外的產物。

「我本來是想做日曆的,因為這本詩集裡面其實是2014年全年365天的詩,我想搭配日曆形式,每天一首詩,然後日曆上的其他空白處也可以提供讀者創作,如果看了我的詩也想寫,他們就有地方可以寫。」

結果這個念頭很快就被打槍,因為原訂2015年國際書展正式登場,但夥伴提醒他:「日曆、年曆、手帳這種東西,該買的人前一年的十月、十一月就會買了喔⋯⋯」完全不合乎文青習性的預想時程,讓「詩日曆」這個想法告吹,許赫不死心,延續著「讓讀者讀詩的時候也想寫詩,還可以方便讀者隨手寫詩」的念頭,創造出這本「詩集電子書+精美筆記書」的有趣作品!

《騙了50年》對談

《騙了50年》形式上充滿實驗性質,內容上也頗有「阿赫風格」,但概念反倒是復古的「讓詩回歸生活」。推行「告別好詩」運動的許赫,認為新詩太早被定義為純文學與藝術性質,變成詩人希望別人看不懂他的詩,而一般人也不認為自己看得懂詩的狀況,他希望詩可以更平民化、更普及,就像從前唐宋詩人,其實是將詩當作臉書貼文在寫的,那樣隨手寫詩言志、酬唱、應答的環境,對於詩這種文體的發展,才是真正健康的。

聽聞許赫自稱《騙了50年》有四類詩:紀錄家庭生活、對社會議題的態度、對詩的看法與生活中的小靈感,希望詩回歸生活,而不像多數現代詩大部分不觸及詩人本身。Readmoo執行長龐文真說,她讀完《騙了50年》也覺得裡面充滿生活靈光,甚至讀得出許赫愛吃魚、是個疼老婆、支持女性主義的男人,也呼應了許赫對詩與詩人的看法。

龐文真更進一步指出,她自己雖然是中文系畢業,但學生時期不曾真的看完蘇東坡的所有詩作,反倒是在《蘇東坡全集》電子書化以後,趁著每天通勤時讀一點讀一點的,居然就把蘇東坡的所有詩作讀完了。在這些詩作中,那些流芳千古的有名詩句當然很動人,而那些平常不為人所知的詩,其實就真的像許赫所說的,極為生活化,就像古人的臉書對答。

另外,龐文真也回應了對談一開始時,唐山書店老闆陳隆昊對電子書崛起可能打擊書店的擔憂。她隨手拿起身旁的書店平台上擺放的,關於台南地方文史的厚重紙本古籍,笑著說「像是這樣的東西,因為圖片很多也很珍貴,所以其實更適合紙本,在電子書上反而失去了優勢。」她再隨手拿起另一本最近火紅的《背離親緣(上)》,笑言這本書也有電子書,她也已經買了還讀完了,今天在書店才第一次看到紙本書,也第一次發現「原來這本書的封面是這麼美的金色。」「原來我讀完了這麼厚的一本書,看到實體書這麼厚,忽然間很有成就感呢。」

《騙了50年》對談

這種種反應也表現了紙本書與電子書其實擁有不同的優勢:紙本書可以在封面、裝禎上發揮創意,讓讀者更能夠在書店的茫茫書海裡發現這本書,並且在視覺、手感上讓讀者留下強烈印象,實體書上可以留下的作者簽名、贈書題字等也極具價值;而電子書可以解決的問題則是生活空間不至於被書淹沒、閱讀時間與場合更為彈性方便、在書上對心有所感的段落與文字畫線註記,也因而不再是一件「好像是傷害書本的舉動」,並且更為方便查找與收藏⋯⋯

「況且,我們熟悉使用、操作紙本書,是因為我們已經用慣了,知道如何用紙書的特性發揮。誰知道當我們用慣了電子書與載具以後,會有什麼不同的創意呢?」龐文真對電子書的未來樂觀以對,也呼籲出版社與作者,和電子書平台一起努力,達成「書多、便宜、體驗好」的目標,為讀者創造更多也更好的選擇,讓閱讀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

無論紙本書或電子書,都各有彼此無法取代的不同優勢,也適合不同需求的讀者,因此,真要說「取代」或「消滅」 ,其實都太嚴重,而且可能性太低。更需要出版與文化圈思考的,其實是如何讓這兩種內容媒介發揮並結合兩者的自身優勢,同步出擊,就像許赫《騙了50年》這樣跳脫傳統思維、發揮實驗精神的新作法。

讀書是一件美好的事,而就像許赫對詩的「生活化、普及化」期待,讀書也該是一件更輕鬆的事,而非囿於紙本與電子之爭,反而限制了閱讀的格局。只要可以讓更多的人更快樂更輕鬆的閱讀,讀紙本書或電子書,又有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