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科普硬知識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Matthew Ragan

【老貓出版偵查課】怎樣科普硬知識

許多人都誤會科普書,認為科普書一定要淺顯、親切、活潑,讀者才容易吸收,書才好賣——這和我的經驗大不相同。在我的工作經驗裡,更深刻、有洞察力的書更好賣,讀者並不介意知識太深,讀者介意的是這書能不能給我帶來收穫。

親切活潑也不是科普書好不好讀,能不能賣的關鍵,讀者需要的是燃燒的動機,一旦閱讀動機點燃,讀者自己會想辦法解決艱深,突破困難。

科普的「普」字是個容易誤導的字眼,通俗淺顯可能是一種方法,但不是解釋科學唯一的方法。我出過很多硬碰硬的科學書,銷售都不錯。我覺得就科學書而言,讀者需要的並不是簡易通俗,而是要讀有所得。讓人讀有所得,就算硬梆梆的書也是能賣的

所以我覺得科普書成功的關鍵,第一是知識有深度,有洞察,能夠解釋事物背後更深刻的原理;第二是要激發讀者閱讀的渴望。

現在我們在許多領域開始發現作者用非常活潑、淺白、具親和力的筆法寫文。文章很親切,也很討喜,這是好事,不過這種筆法的麻煩是通常無法交代思想或知識的深度。

有深度的文章在傳播上確實比較困難,但那並不表示有深度的文章沒有市場,或者不吸引人。人類的大腦先天就是一個謎團追究器,我們迫切地渴望知道任何事物背後發生的原理。如果你能把我們為什麼需要知道某件事說得夠深刻,這樣就會開啟讀者大腦裡探索的本能。

探索本能一旦開啟,你就會發現讀者並不怕艱深,也不怕困難,而讀者如果能夠克服艱深的答案,他會更豁然開朗。因為粗淺畢竟無法解釋深刻。

一切都是從閱讀動機開始的。

怎樣把冷硬知識寫成吸引人的文章呢?就我所見,有幾本書的作者特別成功。

第一本是霍金的《 時間簡史》,霍金的方法是把整個宇宙科學史寫成一個偵探解謎故事。每個時代的科學家都是辦案的偵探,從遠古的神話時代開始,他們面對不同的懸案疑難,抽絲剝繭,提假設、做實驗,就這樣一直不斷逼近宇宙的真相。

霍金還把他自己的研究放到整個人類文明對宇宙的了解的追尋之路上,一方面那變成一則智力挑戰的故事,一方面讓自己列入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的隊伍中。於是我們會發現在不同時代科學家做的事情,背後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科學突破都源於古老的提問。

意義需要脈絡才會浮現,而人類是喜歡解讀意義的物種。《 時間簡史》相當艱深(就一個文科生而言),但當我們看到最尖端的量子力學正在回答遠古神話的疑問,我們會深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