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JD Hancock

【我讀過的那本經典名著】朱宥勳:經典作品是能不斷與新世代思維、情感相容的超精良武器

你的第一本經典,也許是眾多小篇故事集結的《格林童話》、大人強塞進你手中要你背誦的《論語》、《唐詩三百首》,又或者是兒童版的《西遊記》、《三國演義》,它們伴你度過了一段童年歲月,並且勾引出你對世界的想像力與理解。

只是長大後,隨著生命層次的提升,個人成長環境、遭遇處境的不同,你有時會忍不住質疑起生命的意義,心中的迷惘與困惑又有誰能解答。

經典,就像是夜空中的群星,獨自地放著光明,等待著迷失方向的旅人抬頭仰望,再從這片星空中找到再次前行的方向。

但如果依然在星空中感到迷惘呢?那也別緊張,不如先坐下來聽聽幾位旅人們的心聲,究竟在這片星空中發現了什麼、得到了什麼,是什麼原因讓他們繼續一段又一段的奇航,或許你也將從中獲得踏出第一步的勇氣與動力。

答題者:朱宥勳(作家、秘密讀者編輯委員,著有《暗影》、《學校不敢教的小說》等書。

Q:為什麼要讀經典?

經典作品——不管是什麼領域的經典作品——最讓人驚奇的地方是,它耐得住時間的腐蝕。在文學的領域裡,這更意味著它找到了一種極佳的表述方式,不但可以面對同時代的讀者(至少有一定的讀者群,來使之保存),更能擴及到後世的讀者。這是非常困難的。這是怎麼做到的呢?或許用一個現代武器的設計思維來比喻就會很清楚了:在現代世界,戰機或戰艦這類大型武器都是非常昂貴的,所以在設計之初就要盡量延長它的使用期限,不能太快過時。於是,優良的戰機和戰艦,都會設計成可以不斷升級新的武器與作戰系統的型態。只要它能不斷與新的東西相容,就不會被淘汰。

經典作品,就是那種可以不斷與新世代的人類思維、情感相容的超精良武器。

Q:閱讀的第一部經典是?是在什麼情況下閱讀的?

如果不算兒童精簡版的《三國演義》、《傲慢與偏見》之類的話,有意識到「我正在讀一本了不起的書」是馬奎斯的《百年孤寂》。那時候我高一,一開始很努力想分清楚裡面那些名字很像的角色到底有什麼差別,後來因為太好看了就乾脆放棄,在情節裡隨波逐流。某天放學,我抱著圖書館借出來的那本破書,坐在南陽街附近的一個台階上,一邊等人一邊讀。突然就有一名大姊姊坐在我旁邊,問我在看什麼書。我正讀到美女瑞米迪娥的段落,一下子脹紅了臉不知道該怎麼延續對話。不過那位姊姊也不打算讓我多說的樣子,自顧自地告訴我,她今年剛上大一,之前的男友就是我們學校的學長。

「你跟熱舞社的人熟嗎?」

我搖頭。

「那就好,」她對我笑了笑:「他們很亂。」

我已經不太記得那段時間到底有多久,又是怎麼過去的了。總之她好像只是突然想找一個穿著制服的高中男生,抱怨她的高中前男友。我只記得她走之前,伸手勾了勾我一直沒闔上的書,讓書背露出來。

「這本很好看。」她說。

Q:有哪一部經典,是想重讀一回的?

如果可以,我很想重讀社會學家韋伯的全部著作。(說重讀全集有點膨風,其實我並沒有全部讀完過⋯⋯)大學開始念社會學的時候,雖然也很喜歡熱情洋溢、罵人見血封喉的馬克思,但對於行文總是冷靜自持,講究方法上之精準的韋伯更加有感。在這樣的智性風格裡,像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結尾那段難得抒情的「鐵籠」比喻,更是讓我心神震撼。而在讀過〈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之後,這段話就變成了我遭遇低潮時,必定拿出來重新溫習的一段

任何人如果不能,打個比方,帶起遮眼罩,認定他的靈魂的命運就取決於他能否在這篇草稿的這一段裡作出正確的推測,那麼他還是離學術遠點好些。他對學問將永遠不會有所謂的「個人體驗」。沒有這種圈外人嗤之以鼻的「陶醉感」、沒有這份熱情、沒有這種「你來之前數千年悠悠歲月已逝,未來數千年在靜默中等待」的壯志─全看你是否能夠成功地作此臆測─你將永遠沒有從事學術工作的召喚;那麼你應該去作別的事。因為凡是不能讓人懷著熱情去從事的事,就人作為人來說,都是不值得的事。

Q:推薦年輕人閱讀哪一部經典?

如第一題所述,我認為「經典」應該有許多不同的領域,所以本來就不存在一種所有年輕人都必讀的經典作品。但如果是對於文學有興趣的人,我非常推薦郭松棻的《奔跑的母親》。雖然這本書並不是眾所皆知的那種經典,但卻是我心中台灣文學永遠的標竿。台灣作家的文字可以精純到這個地步,思想與關懷可以深刻到這個地步,這是我們應該永遠記住,並且花好幾輩子的時間努力去超越的成就。

 

◎ 立即參加【我讀過的那本經典名著】:分享你的經典閱讀經驗,即有機會獲得《群星文庫》紙書套書(共四本)!

◎《群星文庫》將於12月初推出紙書:《失去影子的人》、《噢!父親》、《山月記》、《深淵居民》,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