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kespeare and Co.
Photo form Flickr CC by couturiere7

巴黎恐怖攻擊之後 法國人以閱讀療傷

編譯/陳慧敏

經歷恐怖攻擊後,巴黎人驚魂未甫,許多巴黎人以書療傷,懷舊地讀起美國作家海明威在 1920 年代末對這座城市日常生活的依戀,重新尋找對巴黎的愛。

法新社報導,美國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曾在巴黎居住生活和創作,他在回憶錄《流動的饗宴》就提到:「如果你有幸在年輕的時候,來巴黎一住,你的餘生不管搬到哪裡,巴黎都會跟著你,因為巴黎是流動的饗宴。」這本書是在 1964 年出版,當時他已過世三年。

法新社引述記者兼作家 Pierre Assouline 說:「透過書,來回應野蠻文明是非常法國的作風。」

這本書在法國重登暢銷書排行榜。《the Atlantic》報導引述法國出版商 Folio 說,過去一年銷售 6,000 至 8,000 本,恐怖攻擊後,已經接到 8,500 本訂單,每天銷量從 10 到 15 本,暴增到 600 本,出版社已加印 2 萬冊。

但只有點亮知識之光,才能讓愛不盲目。面對法、美、俄等爭相報復性轟炸伊斯蘭國,是否就能追求正義和和平?《紐約時報》2015 年初介紹的兩本書:《伊斯蘭國:深入恐怖軍隊》(暫譯,原名為 ISIS: Inside the Army of Terror)和《伊斯蘭國:恐怖之邦》(暫譯,原名為ISIS: the State of Terror),可以解惑。

療傷之外,更要理解

《伊斯蘭國:深入恐怖軍隊》是由記者魏斯(Michael Weiss)和漢森(Hassan Hassan)所寫,他們將報導深化出書,書的內容擁有許多生動採訪,採訪伊拉克和敘利亞的 ISIS 組織,包括宗教神職人員、戰士、安全部門人員和同情者,提供讀者貼近伊斯蘭國的觀點。

透過採訪,他們觀察到,伊斯蘭國不僅是恐怖組織,更具備強大的宣傳能力,同時也像黑手黨一樣,善於經營石油和軍火走私的地下經濟,懂得如何部署和動員具備專長的步兵,深諳敵情分析,甚至能夠在發動佔領前,默默地召募人才,壯大隊伍。

而《伊斯蘭國:恐怖之邦》是由哈佛大學恐怖主義學者史坦(Jessica Stern)和外交政策雜誌供稿人柏格(J.M. Berger)所寫。他們建議,西方國家應集中全力對伊斯蘭國進行圍堵和建設,以及策畫更有效率的數位戰爭,而不是一味發動武力鎮壓。

《伊斯蘭國:恐怖之邦》比較蓋達組織和伊斯蘭國,形容蓋達組織是先鋒隊運動,只招募知識份子等菁英,在 1990 年代,蓋達組織成長像是企業,發給薪資和福利,甚至也全球操盤,介入地方衝突。不過,ISIS 則相反,它更傾向於做民粹動員,懂得運用網路,煽動並賦權給組織裡的衝組(a smart mob of supporters)。

此外,蓋達組織把目標寄託在未來,因此,像是蓋達組織領袖賓拉登在號召人的時候,只用傳統的籠統用詞,像是要人民「作對的事」。不過,伊斯蘭國大不相同,它拋棄知識份子的爭論,強調恐怖暴力,進行民粹動員,並灌輸給群眾烏托邦夢想"衣食毋不,提供工業、銀行、學校、醫療、社會服務等,希望社會不分男女老少,職業不分貴賤,共同享有社會服務。

《紐約時報》在評論中強調,這兩本書都清楚論證,伊斯蘭國崛起的主因,是美國錯誤的資訊和災難性的決策。其中,美國在 2003 年入侵伊拉克,解散軍隊,禁止政黨,導致治安敗壞,失業嚴重,隨後,聯合進軍期間,政客把伊拉克視為蟑螂旅館,但「我們認為它更像馬蜂窩,聯軍炸彈和子彈把捅了馬蜂四散亂飛。」

《伊斯蘭國:恐怖之邦》也進一步指出,伊斯蘭國的崛起某種程度來說,是西方國家入侵伊拉克未曾預期的後果;西方國家摧毀了伊拉克的政權,但沒有耐心和智慧去去建造新的,導致「伊斯蘭國」有了崛起的條件和機會。

延伸閱讀:海明威眼中的巴黎

  1. 巴黎生活很便宜?便宜到讓美國作家紛紛跨海定居,還讓海明威特地為文讚美……
  2. 五十年夢想終成真──到巴黎左岸莎士比亞書店,別忘了點份「餐包依然升起」配本海明威!
  3. 電影《午夜巴黎》靈感源自海明威回憶錄

資料來源:AFPThe AtlanticNY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