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古到1930年代的巴勒斯坦抗爭,一次細說從頭……

文/諾亞.弗洛格(Noah Flug)、馬丁.薛伯樂(Martin Schäuble)

到底是誰先定居在這塊聖地上,以色列人還是巴勒斯坦人?這個問題常常被提出來,但很難找到明確的答案。其實這樣的提問根本就錯了。早在「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詞彙出現在文字之前,這塊土地已經有人類居住。現在已經很難找到這兩個族群的共同始祖所留下的遺跡,許多相關資訊也不明確。但是我們能夠肯定的是,以色列人的語言(希伯來語)和巴勒斯坦人的語言(阿拉伯語)是有共同的來源。

導致今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衝突的主要關鍵來自於二十世紀初的國際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來自不同國族,人數遠超過六千萬的大軍互相對峙。巴勒斯坦當時隸屬於土耳其帝國的一個省分,土耳其帝國的開國蘇丹是鄂圖曼一世,所以此帝國也被稱為鄂圖曼帝國。土耳其軍隊是德國和奧匈帝國的盟友;但是土耳其帝國自己內部的問題已經讓掌權者頭痛,地方勢力忙著鞏固自己的利益,根本不理會中央政府的指揮。

英國人早就知道鄂圖曼帝國內部衝突,他們藉機與海珊.本.阿里[1]密談商討合作謀略。海珊.本.阿里掌控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城市麥加,是位舉足輕重的領導人物。麥加城位於今天的沙烏地阿拉伯境內,是西元 570 年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地點。著名的黑色立方體建築「卡巴天房」(Kaaba;阿拉伯語「立方體」)就在麥加城內,根據伊斯蘭教的說法,這座黑色建築物是亞伯拉罕和他兒子以實瑪利所建造的。全球的穆斯林在禮拜時都要朝向麥加的方向。

英國人提供相當優厚的籌碼給海珊.本.阿里:英國人承諾要幫他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帝國;交換的條件是海珊要在鄂圖曼帝國內策畫叛變。英國外交官亨利.麥克馬洪爵士(Sir Henry McMahon)藉由信件往返與海珊商討這件利益交換計畫。

海珊接受了英國的條件,1916 年策動了對鄂圖曼帝國的抗爭。英國間諜湯瑪斯.愛德華.勞倫斯上校(Thomas Edward Lawrence),也就是著名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大力協助海珊的叛變計畫。勞倫斯之前在敘利亞進行考古工作,因為熟悉阿拉伯語而很快贏得當地人的信任。海珊.本.阿里其實最後沒有拿下英國人原先答應的大餅,但是他還是誇口封自己是「阿拉伯之王」;西方國家最後只將今天位於沙烏地阿拉伯境內漢志地區(Hejaz)給予海珊.本.阿里。

瓜分鄂圖曼帝國/賽克斯──皮科協定

但是英國人也瞞著策動鄂圖曼帝國內部叛亂的領導人,早已偷偷地與法國人磋商;在完全沒有徵詢這個領土當地住民意見的情況下,英法兩國就盤算著在第一次大戰結束後如何私下瓜分鄂圖曼帝國領土。這個祕密協商就是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佛蘭索瓦.傑歐-皮科(François Georges-Picot)是駐貝魯特的法國總領事,馬克.賽克斯爵士(Sir Mark Sykes)則是英國政府的近東問題專家。

大部分的巴勒斯坦民眾對背後一大堆協定和談判一無所知。巴勒斯坦人莎哈爾.山姆哈(Sahar Samha)1917 年出生於拉姆安拉附近的小村莊,她還記得 1920 和 1930 年代發生的事。「我們是務農的,生活簡單純樸,忙著播種和收割。我每天都在農地上忙碌,清晨四點到五點之間就開工了,忙到約下午四點才回家。我們採收番茄、黃瓜和無花果;我們摘取橄欖來搾取橄欖油。我們收成的農作銷售到全國各地。遇到齋戒月[2]時可就慘了,我們白日要整天採收水果和蔬菜,但是要等到晚上才能進食。」

每年一度的齋戒月是齋戒禁食的月分。對於像莎哈爾.山姆哈這樣勤奮勞動的農民而言,不吃不喝的月分特別難捱。虔誠的穆斯林在齋戒月的三十天中,每天從日出到日落的那段時間是不飲不食。只有等到黑夜降臨,一家人才共同結束齋戒。

以色列家園

除了阿拉伯革命者海珊和法國人之外,英國政府還有其他合作對象:當時許多猶太移民紛紛來到「以色列家園」(猶太語Eretz Yisrael)尋求出路。「以色列家園」指的就是當時的巴勒斯坦。1917 年 11 月時英國政府公布了當時英國外相阿瑟.詹姆斯.貝爾福(Arthur James Balfour)起草的貝爾福宣言:「大英國協國王陛下的政府對於猶太人民建立屬於自己家園的國家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並且會盡力促成此建國目標達成;但是這些支持是以下列原則為前提,也就是在巴勒斯坦居住的非猶太族群的公民權和宗教權不受到影響,猶太族裔在其他各國的權益和政治身分也不會受到影響。」

貝爾福宣言

猶太移民米歇雷姆.薛希特(Mischelem Schächter)遷移來這裡主要是出於宗教的動機,而不是政治因素。「我在波蘭就讀一所猶太教學校。我受到的教育告訴我,猶太人只有一個屬於自己而且應該居住其中的家園:『以色列家園』。我接受了這個想法。從小我就聽說我父親有一位表兄弟已經遠行搬去那裡了。年紀稍大時我就想,這位親戚可以到那邊居住,顯然可以在那邊找到工作而生存。我來這裡可不是為了錢,賺錢絕對不是我的動機。我要建設以色列,這是我的家園。」

這樣一句話,一直到今天都可以重複在不同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口中聽到。這塊三千多年來紛爭不斷的土地,早已經成了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國族歷史。這塊土地罕有超過百年以上的和平歲月。握有權杖大位的人來來去去,常常改朝換代。入侵者可以追溯到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然後亞歷山大帝,托勒密王朝、塞琉西王朝、最後是羅馬人。西元 600 年時,伊斯蘭信仰的阿拉伯人征服這塊土地。四百年後在血腥的十字軍東征時,基督徒橫掃這片土地。以色列作家阿默斯.埃隆(Amos Elon)曾以耶路撒冷城為例來說明這塊土地不斷引燃的紛爭。埃隆細數過去三千年來五十件重要的「圍城、掠奪、征服和毀滅」。

西元 1000 年前,以色列各族首先在國王掃羅,之後又在大衛王和所羅門王的帶領下,逐步征服這塊區域。當時以色列最常受到威脅是非利士人。非利士人是航海的民族,「巴勒斯坦」這個名字就是從「非利士」衍伸出來。從西元 1516 年起鄂圖曼人統治這個地區,他們就用「巴勒斯坦」稱呼這塊領土。巴勒斯坦這個區域雖然從來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是這塊土地上的住民在文化特質和社會風俗上,明顯地與其他近東地區的住民不同。

猶太移民潮

許多猶太人遷移的理由,就如同波蘭出生的米歇雷姆.薛希特一樣是出自宗教動機;許多新一代猶太移民則是出自政治的考量。1880 年之後,許多來自俄羅斯的猶太人選擇逃難到巴勒斯坦。那時候在俄羅斯出現反猶的血腥衝突,當地歧視的法律讓猶太人成為二等公民。直到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估計已經有超過兩百五十萬的猶太人逃離俄羅斯。一百位難民中有九十七位會選擇到美國尋求新生活,三位則選擇巴勒斯坦。

這個數字差距背後有許多原因:巴勒斯坦的劣勢在於當地就業前景堪憂,政治局勢不穩定,交通不便,缺乏適宜居住空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再搬進來的移民如米歇雷姆.薛希特遇到的情況也沒有太多改善。「我從伊斯坦堡出發到海法,一艘船上大概有近千名旅客,都是年輕人。一開始時我們先被安頓在一處營地,然後我們就收到指示:『出去找工作!』但是我起先找不到工作,因為找工作的人實在太多了。我一開始時幫忙建造街道,非常辛苦。不過我能接受事實,不會去幻想不切實際的白日夢。我在海法與十個人同住一間公寓,一直到我找到一份當銷售員的好差事,才能擁有自己的公寓。」

來到巴勒斯坦的移民除了面對經濟困難之外,政治局勢也讓人擔憂。許多人期待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 Herzl)所主張的建立獨立自主的猶太國。1860 年出生於布達佩斯的赫茨爾從事新聞記者工作,1894 年在巴黎擔任新聞通訊員時,親眼目睹一場從此改變他命運的司法訴訟。法國軍官阿弗列.屈里弗斯(Alfred Dreyfus)因為背負替德國蒐集情報之嫌疑而被起訴;但是引發公眾注目的焦點並不在於他的德國間諜身分是否屬實,反而是他的宗教屬性。屈里弗斯是猶太人,光是這一點就讓許多法國人認為可以判他有罪。事實上幾年後真相大白,屈里弗斯受到的控訴根本是子虛烏有。

註釋:
[1]Hussein ibn Ali(1854-1931):麥加的謝里夫,發動了阿拉伯起義。
[2]Ramadan:伊斯蘭曆第九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