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也青春第九講】我無用的影子是我最珍貴的保護色:張耀升談《失去影子的人》
文/小食曼
「如果有人拿取之不盡的金幣,想和你交換你的『影子』,你願意嗎?」
經典也青春第九講講座再次邀請到小說家張耀升,以「我無用的影子是我最珍貴的保護色」為主題,談論十九世紀德國文學史上重要的奇幻作品《失去影子的人》。究竟失去影子,對於一個人的生活會有什麼重大的影響?以「魔鬼交易」為主題的作品如此多,《失去影子的人》為何能夠成為經典流傳至今呢?
《失去影子的人》主要描述主角彼得·施雷米爾在一場富人聚會中遇見了神秘灰衣人,在聚會上,灰衣人總能從他衣服口袋中拿出各種神奇道具來滿足所有人。施雷米爾在一旁既好奇又恐懼地觀察著灰衣人,沒料到灰衣人也注意到他,並且拿出了一個永遠有拿不完的金幣的常滿錢包,來與他交換他那無用的影子。施雷米爾抵不住誘惑,也想不到拒絕的理由,便與灰衣人交換了。只是沒想到這一換,他再也不被人們當作「人」來看待……
不同於張耀升在經典也青春第三講講座中,以「故事主題」的角度來談論《母親》,此次他改以「人物」做為切入點,分析主角施雷米爾在每一章節中,所面臨的慾望、阻礙以及衝突是如何影響他的每一個決定,進而導致故事走向最終結局。「《失去影子的人》是部篇幅小,非常有趣也相當好閱讀的經典,但也因此很容易忽略掉當中的細節。」
乍看之下,《失去影子的人》的故事合乎魔鬼交易的必然公式:在美夢成真之時,享盡各種好處並且沈浸在其中,但當你攀上喜悅高峰後,也正是魔鬼露出邪惡真面目的時候。
「魔鬼交易」無論在詩歌、小說、戲劇,或是電影上,至今仍是個歷久不衰的主題。張耀升更進一步提出「魔鬼交易」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其最大的原因便在於它往往是人們多重慾望組合的一種表現,而這些慾望主要包含以下四種:自身能力翻轉(包含財富、才能、面貌等)、階級逆轉、純粹享樂以及擺脫道德束縛後,獲得敗德的快感。
然而有趣的是,當你真正細讀完《失去影子的人》,你會訝然發現施雷米爾在失去影子之後,其實並未因此失去人格與人性,也沒有因為獲得取之不竭的金幣後,造成階級的逆轉,或是開始無止盡的享樂、拋下道德束縛而為所欲為。《失去影子的人》不按牌理出牌地跳脫了既定的「魔鬼交易公式」,或許也正因如此,顯現了此書的不同之處,使它在百年之後,能夠成為經典,甚至成為許多國家的兒童必讀讀物。
當失去影子不代表失去靈魂,也未造成施雷米爾任何身為人應有的行為與能力的損失時,那麼影子其實根本就能被視為盲腸、雞眼、智齒般的多餘之物。既然如此,書中的社會大眾又為何要對於施雷米爾將多餘之物交換財富的行徑如此害怕與唾棄呢?
「其實自從施雷米爾與魔鬼交易出賣影子後,書中便不斷以各種方式強調著『失去每個人都應該要有的影子的人,就不是正常人』。」張耀升解釋道。若以現代語境來解釋施雷米爾所面臨的狀況的話,便是「有什麼是與人品、性格、靈魂無關,卻能左右我們對其他人的判斷?」
「答案就是『歧視』。因為『你和我不同』,你便是不正常、無法被接受!」張耀升表示當你將影子替換成種族、性傾向、社會階級等等時,你定能真切體會到施雷米爾所遭遇的社會大眾的輿論,這些輿論否定了施雷米爾的存在,否定了他所有的善行。在被全世界排擠的情況之下,施雷米爾最終只能逃,選擇成為一個居無定所、到處流浪之人。所幸他在得到七里靴後,也重新在被排擠的人類社會之外找到了新方向——投入不會排斥沒有影子的他的自然世界之中,成為了一名傑出的植物學家。
一位讀者在講座最後回饋時,不禁讚嘆道:「耀升總能為經典提出一個非常獨特、全新的觀點,乍聽可能會覺得而這些觀點同時又能夠自圓其說,完整闡述一個脈絡來,覺得相當佩服!」張耀升則表示:「在閱讀經典時,就算違反作者原本用意也沒有關係,重點在於用現代角度來解讀,使自己的大腦動起來、去思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方式,在自我討論、尋找到自己閱讀該書的邏輯與解讀的同時,也正是創造出文學多重的可能性。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