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癖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Kārlis Dambrāns

【陳栢青之大人的廚房】大人癖

奇怪什麼都在消耗,能吃的都吃了,吃不完倒掉也就罷,偏偏冰箱還是空不出一點位置,廚房一點一點小,多半是因為收藏,盤子一開始用瀝水架也就足夠放了,什麼時候有了講究,菜要菜盤湯要湯碟,然後也跟著注意起品牌,就有了計較,想要挑,挑系列,挑出品年份,挑質地,挑花色,挑自己愛的,又留下不愛的,畢竟愛的就是用來愛的,不愛的才拿來用,所以有了陳列,變成收藏。愛不是實用性的,愛是愛的本身,純粹而精神,到那一步,什麼都被供起來了,立棚搭架,恨不能有個陳列櫃。廚房就是這樣小的,生活也是這樣滿的。難怪山下英子《斷捨離》那麼暢銷,以前的書教人家愛,現在的書不是教人家不愛,而是要人們愛自己,「斷捨離」的主旨是,要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適合用什麼,需要什麼,有時我覺得「斷捨離」很聰明,那是生命的減法,一種清空檔案格式化後的重新開機。有時我覺得這很奸詐,斷捨離到最後,也只剩下自己了,想不要還不行呢。

收藏是一種教養。我不知道是不是人天生都有收藏癖,但我是什麼都能捨得的,讀書的時候唸到張玳寫「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耳邊瞬時作轟隆響,像被人看穿了。若無物可愛也就無情,那我天生是無情的人啊。難怪《紅樓夢》裡,老祖宗賈老太到大觀園做 long stay,應該沒有 set 好的主持人帶團逛到薛寶釵房間,書中描述寶釵房間是:「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案上只有一個土定瓶中供着數枝菊花,並兩部書,茶奩茶杯而已」,根本現代主義極簡裝潢,寶釵大概連鉛筆盒都用無印良品吧。多乾淨,貼著他的房間窗口,像看見她內在的孔洞,不沾鍋,難怪代表寶釵的籤詩是「任是無情也動人」。而我是從那時候開始學會收藏的,其實是想學會成為人,收藏,是變人的技藝。

後來收藏了什麼呢?學校裡姊妹淘喜歡傑尼斯,我跟著去追三宅健。蛋塔紅火就吃蛋塔,黃金比例檸檬茶熱門了也跟著去排隊,有世足就當一日球迷,有抗議就一起綁上頭巾齊踏步上街,淚是落了,嗓都喊啞了,投入的時候覺得胸腑都在燃燒,卻也只是出了場熱病,熱過,流了汗,天光再亮,空蕩蕩大街上散落垃圾文宣,幾張紙片吹,三宅健住進安室奈美惠家了又搬出來,日子照樣過去,「第二天起床,振保改過自新,又變了個好人」,也就是那時候,心底有一點空,但又為那空覺得欣喜,原來不是因為對物事有愛才成為人,而偏偏是失去了,添了空虛,有點傷感,才知道這就是人的滋味。

試著愛物,也努力愛人,更想被愛。痛的時候真的痛,有時候連自已都不要了,隨隨便便給出去,人家還沒說不要,自己先把自己放在地上踩,話都說得很絕,「反正是我不好」、「都是自己的錯,你別理我了」,那種傷心帶著放棄,聽人家這樣講話,覺得是以退為近,哪裡是斷捨離不要了,分明是滿滿的自己,還以為夠重呢,摔下去才夠響,有一天自己講了,忽然明白,想要挽回的心是有的,但更多是一種自棄,那自棄裡有一種自滿,因為自己先說死了,別人就不能喊價說數了,那至少是贏回一點點,就是這種贏,才會輸得徹底。這才知道,是自己成了別人的收藏。

約翰‧迪克森‧卡爾的推理小說《我的前妻們》男人結了四次婚,一任一任消失的妻子不佔身分證欄位以及床位,卻又確實在他生命裡卡上了位置,那也算是一種另類收藏嘛?我讀過太多講感情的故事,後來恍惚以為那些都是關於收藏的,當然,「失去了才知道他的可貴」是經營愛情故事的不二法門,從總裁系列到古典經典都適用,「收藏」意味知道了價值,為事物度量輕重,標上定價。

這樣說來,我最喜歡的收藏家便是安貝托艾可。《黑天鵝效應》一書之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提及,艾可有三萬冊藏書,但對艾可來說:「讀過的書原比沒讀過的書還要沒有價值」,說得真好,讀過的書知道了價值,但沒讀過的書卻又比它更有價值,且總還要高些,那樣的說法不但為眾多藏書家且連廁所都裝上書櫃解了套,又破解了收藏的價值論,你看,原來有一種收藏並不是因為明確它的價值所在,而恰恰是因為,還不知道它的價值。未知,也可以是一種收藏。或者,反過來說,未知,才是一本書的價值。楚門‧卡波提小說《第凡內早餐》荷莉‧葛萊特利該最瞭,她爬防火梯回家,收留一隻貓,喜歡在夜裡用鴨嗓唱幾首歌,講很多謊,有一點點真心,就是很多未知,猜不透,所以誰都愛她,但她一開始就讓你知道了,電影裡奧黛麗‧赫本在第凡內門前吃早餐,她只是看著玻璃裡倒映的自己,項鍊好不容易對上她脖子,她不需要收藏,也不被人收藏,說到底,誰都不能擁有誰。

天才雷普利》中雷普利在焦慮的時候最愛保養他的皮箱,小說這樣寫:「他向來十分寶貝他的行李箱,他喜歡擁有收藏,不必大量,而是挑幾樣永遠帶在身邊,有了收藏品,一個男人就有了尊嚴,這種尊嚴並非由外在的炫耀堆砌而成,而是由一種特質與珍惜這種特質的愛組合而成。收藏品讓他擁有存在的實感,也讓他享受自我存在感,就這麼簡單,這不是很值得嘛?世界上沒有多少人知道該怎麼生活,縱然他們有很多錢。享受自我,其實不用花大錢,需要指示某種程度的篤定。」寫真好,讓人充分感到雷普利是懂得人生的,他只是不懂人。該有的,他都沒有,所以他想去有。但有了也就是有了,隨時可以放棄。他甚至想變成另外一個人,那麼連此刻的自己也可以是自己的收藏,那收藏自己的這個自己,又是誰呢?有時候我很想念雷普利,覺得他就是每一個昨天的我自已,有點篤定,有點游移,卻還是過去了。雷普利開始有了收藏,也知道收藏是隨時可以斷捨離的,但他經常選擇殺人,也許更寶愛他的皮箱。那也是種真愛,卻足以讓人痛。或者,這就是真相。輕易讓這個世界崩毀的,經常不是因為恨。而是因為愛。

作家專欄-陳柏青

延伸閱讀:

  1. 斷捨離
  2. 黑天鵝效應
  3. 第凡內早餐
  4. 天才雷普利

紅樓夢》讓你看出曹雪芹對人間愛憎的收藏癖~►►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