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未必認識真正的自己,那些我們不願面對的隱性偏見
文/瑪札琳.貝納基、安東尼.格林華德
解離:理性與直覺的拉扯
2005年1月,《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記者尚卡.韋丹坦(Shankar Vedantam)寫了一篇關於我們這項研究的報導。他的一名受訪者是同性戀主義者,在受訪過程中,她不出我們所料激烈地表達自己支持同性戀的態度。韋丹坦隨後邀請她進行內隱關聯測驗,測試她在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中的潛意識偏好。後來,這名同性戀主義者被自己的測試結果驚呆了。
內隱關聯測驗顯示,她的想法中存在著強烈的同性戀=不好的關聯,而不是同性戀=好。一個大腦同時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偏好:一種是大腦反思式心智作用的結果,另一種是自動化心智作用的結果。
對任何一個犀利到能體認這種自我矛盾的人來說,這個發現指出一個實際的衝突。多年來觀察 Project Implicit 網站上各式各樣內隱關聯測驗的結果使我們確信,韋丹坦的受訪者身上出現的思維系統的分離現象是十分普遍的。雖然大家對此一現象已經習以為常,但每次遇到還是會感到困擾,即使每天面對內隱關聯測驗的人也是如此。
如果沒有測驗提供的特殊視角,瑪札琳永遠無法發現自己反思式心智和自動化心智之間的差距(白人──黑人的態度)。測驗傳遞出一個不容忽視的資訊:潛意識的威力。這是她所體驗過的自我啟示中最有意義的發現之一,使她對「自我比任何一顆行星都要遙遠」的含義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
混血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編按:前《紐約客》雜誌撰稿人及暢銷作家。著名作品包括《引爆趨勢》、《決斷2秒間》、《異數》及《大開眼界:葛拉威爾奇想》)在接受歐普拉的專訪時,對自己做內隱關聯測驗的反應進行了坦誠的描述:
我第一次測驗的結果表明我有自動化白人偏好……我對黑人有偏見,輕微的偏見。這個結果讓我震驚,因為我媽媽是牙買加人……在這個世界上我最愛的那個人就是黑人。而我做了個測驗,結果表明我對黑人並沒有好感。所以,一如其他人,我又測驗了一次。本想可能是哪個環節出錯了,是吧?但結果還是一樣。第三次測試的結果也一樣,簡直令我毛骨悚然、沮喪萬分、瀕臨崩潰。
心理學家用解離(dissociation)來描述這種思維系統的崩潰。這個詞包含了人類態度和行為的自相矛盾,也是心理學家提出的最有影響力的概念之一,其定義是:解離是大腦中存在的互相矛盾且彼此獨立的不同觀念。更確切地說,在本書中,我們感興趣的前後矛盾的觀念,主要是指反思式心智與自動化心智的產物。內隱關聯測驗,就是用來揭示這種存在於意識和潛意識、反思式與自動化之間的巨大鴻溝,它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職工作。
同時知道也不知道
潛意識的想法對我們的判斷和觀點產生影響,最好的例證來自記憶力出現障礙的患者。在一項研究中,現任職於耶魯大學的馬西婭.強生(Marcia Johnson)和她的同事找來了一群失憶症(amnesia)患者,這些患者都有某種記憶力障礙,他們在罹病以前的記憶都很正常,但患病之後,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記憶就有限了。
這種無法製造新記憶的障礙症會引發十分奇怪的症狀。他們可能會記得小時候唱過的歌,卻記不起一小時以前聽過的。他們很難意識到現在的國家總統早就不是他們患病前的總統了。因為對他們來說,失憶之後的經歷都沒有轉化成為記憶,之後的生活成了來來往往的陌生人和新事件的堆積。
強生向一組病患展示兩個人的照片,並且分別介紹兩人的資訊。其中一個是非常善良的人,不遺餘力地幫助自己的父親,得到部隊嘉獎等;另一個卻是劣跡斑斑,偷東西,打架時把別人的胳膊打斷。分別聽過這兩個人的相關資訊後,這些病患接受一個簡單的記憶測試。實驗人員拿著之前那兩張照片讓患者進行描述。不出所料,患者幾乎記不起這兩人的任何資訊。
然而,問起這兩張照片中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時,他們的回答都驚人地準確:89% 的情況下能對照片中的兩人準確地定性為好或壞。似乎與正常人一樣,好與壞的印象在他們的大腦中已經形成。雖然不能有意識地記起確切的印象,他們卻能夠不假思索、不由自主地對兩個人的品性好壞做出正確判斷。這個實驗同樣揭示出自動化心智與反思式心智之間的分歧。或者用強生的話說,「情感」(感覺)和「反思」(理性)之間的區別。
強生實驗中的失憶症患者都是神經學家挑選出來的,這些患者都沒有正常的記憶能力,然而,他們有時候也具有正常人某些方面的記憶力。這種失憶病理中不同記憶的解離現象,在神經系統正常的人中是否也是如此呢?
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類似的經驗,與朋友說起不久前看的一齣電影,卻想不起片名、情節甚至是演員,但能夠清晰地記得自己對這部電影的喜愛(或厭惡)之情。即使不記得自己當初為什麼喜愛這部電影,卻能清晰地記得自己對電影的好感,這樣的經驗雖然不能與失憶症患者的戲劇性經驗相提並論,卻也如出一轍。
關於失憶症患者的研究,為我們探索解離現象打開了一扇窗,並且有助於我們理解潛意識的強大威力。內隱關聯測驗也為我們的研究打開了一扇窗,不同的是,不管大腦是否受到損傷,都不影響為人類思想提供寶貴洞見。
※ 本文摘自《好人怎麼會幹壞事?》,立即前往試讀►►►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