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讀過的那本經典名著】鄭順聰:經典,就像一家小吃攤,從小吃到大,怎樣也吃不厭
你的第一本經典,也許是眾多小篇故事集結的《格林童話》、大人強塞進你手中要你背誦的《論語》、《唐詩三百首》,又或者是兒童版的《西遊記》、《三國演義》,它們伴你度過了一段童年歲月,並且勾引出你對世界的想像力與理解。
只是長大後,隨著生命層次的提升,個人成長環境、遭遇處境的不同,你有時會忍不住質疑起生命的意義,心中的迷惘與困惑又有誰能解答。
經典,就像是夜空中的群星,獨自地放著光明,等待著迷失方向的旅人抬頭仰望,再從這片星空中找到再次前行的方向。
但如果依然在星空中感到迷惘呢?那也別緊張,不如先坐下來聽聽幾位旅人們的心聲,究竟在這片星空中發現了什麼、得到了什麼,是什麼原因讓他們繼續一段又一段的奇航,或許你也將從中獲得踏出第一步的勇氣與動力。
Q:為什麼要讀經典?
經典,就像一家小吃攤,從小吃到大,怎樣也吃不厭。且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品嚐出殊異的感受。
經典就是這樣神奇的事物,初初開始是吸收裡頭的文句與知識,模仿與學習,然後從中體會人生,見識世界的廣闊。甚至是背反,對經典厭倦、批判、反抗,在那樣的反作用力中,人會走出一條新路,建構自己的美麗新世界。
經典就是萬用動詞,無論在哪段時間哪種情況,都可以拿出來使用;經典就是躲藏的空間,沈浸其中,隔開外在擾攘紛雜;經典就是芳香精油,讓你心思沈澱,靈魂安定;經典就是朋友,隨時隨地找它,是談心的好對象。
Q:閱讀的第一部經典是?是在什麼情況下閱讀的?
我第一本完整閱讀的經典:《徐志摩全集》。
那是1992年,高一的寒假,因種種挫折,我走向文學路。彼時的認知,華語文學的正統乃五四,徐志摩是當時少數認識的作家。
於是,我買了本《徐志摩全集》,學古人句讀的方式,在每一個標點符號周圍,落下紅圈圈。
猶記得,書本厚實如紅磚,文字密密麻麻像螻蟻,我整天捧讀著。
那時我爸新建工廠,仍在整地,我跟弟弟摩托車雙載,到臨時搭建的鐵皮屋下讀此書。我的四周,是礫石、泥土、雜草,我執起紅筆,就著嘉義的大太陽,讀一句就圈一個標點符號,熬到寫給陸小曼情書的最後一頁,完成首次的經典苦行。
Q:有哪一部經典,是想重讀一回的?
高中與大學,我讀了三次《紅樓夢》,仍想再續前緣。
但我的最渴望,乃《追憶似水年華》,這本七大冊、兩百萬多字的經典。第一冊容易,第二冊不累,每每在第三冊退下來,我三次挑戰這套意識流高峰,仍未登頂成功。
年輕的時候,因文字意象情節人物太豐富,受不了那濃稠糾纏黏膩的風格。後來閱讀能力與視野都提升了,卻因俗務纏身,想要讀的書太多,路走到一半就叉開了。
《追憶似水年華》是挑戰閱讀能力的練功房,如同《愛的故事》的男主角,以完讀此書自豪。
年近中年,我想再挑戰一次,乃因我對「時間」感到不解,或說是「害怕」,想投身此書,從浩瀚的文字中,徹徹底底思索時間的意義,希冀讓內心的疑懼得到消解。
Q:推薦年輕人閱讀哪一部經典?
卡繆的《異鄉人》,是高中時影響我最鉅的經典,如同王文興的《家變》,兩本可以並讀。
所謂的青春,介於孩童與成年之間,是家族與社會關係最薄弱的年紀。我想老天爺是有安排的,要每個人經歷此反叛與質疑的年紀,成為孤絕一人,從意識與感受出發,思考自我的存在。
《異鄉人》的主角,被俗世判為殺人魔,更不能饒恕的,是對母親的死毫不關心,簡直是冷血動物。因為與文明拮抗,反倒回歸成原人狀態,擊打這個偽善的社會,拋開既有的教養或馴化,如同關在監牢中,重新省思生存的意義。
成為《異鄉人》,是經典的必經歷程。
◎ 立刻前往《群星文庫》經典名著紙本套書 ►►►
(內含《失去影子的人》、《噢!父親》、《山月記》、《深淵居民》,共四本)
◎這輩子必讀的經典,和從未看過卻一直假裝看過的經典,竟然是同一本?!
【我讀過的那本經典名著】經典問答結果出爐 ►►►
◎ 關於經典,他們說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