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一場不存在的台灣獨立運動:基隆中學 F-man 事件
1941 年,日本治台第四十六年。這年十一月,從基隆車站通往港口東側的孤拔濱(即基隆大沙灣,因清法戰爭之際法國將軍孤拔率軍在此登陸而命名。)沿途,集結了許多坦克車,小學生看到路上塞滿小型坦克,好奇不已,上學途中在坦克車之間穿來穿去。有些學生隨著老師到碼頭歡送兵船離港,如果船隻遲遲不開,他們就站著唱軍歌好幾個小時,慷慨激昂。
有一天,裝甲車、小型坦克忽然從街道上消失了,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艦艇裝載這些坦克車,在馬來半島登陸,朝新加坡南下。
這項劃時代的軍事行動也改變了日本治台的態度。皇民化運動實施多年,日本當局對台灣人的對日忠誠仍不放心,而如今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擔心台灣民眾與中國關係的連結深化,發生於 1942 年 2 月的「基隆中學 F-man 事件」,或稱「基隆中學學生台灣獨立運動」便是太平洋戰爆發後過度反應的案例。
F-man 事件幾乎未留下什麼文字記錄,現在我們知道一二,全拜田村志津枝的《台灣人與日本人─基隆中學 F-man 事件》一書所賜。本文首段基隆街頭坦克密布的描繪,便出自此書所載。
田村志津枝是日本文史學者,偶然間聽聞此事,非常好奇,於是往返台灣、日本、中國等地,訪問當時的學生或關係人,並參考相關資料,蒐證研究,經過三年調查訪談,於 1996 年寫作成書。但事過五十幾年,時日久遠,記憶散亂,受訪者或不記得,或刻意避談,或扭曲說謊(主要是日籍加害者),眾人說法不一,不過拼拼湊湊,概略大致可得。
這事前因後果大概這樣: 1942 年 2 月,基隆中學第十一期應屆畢業班的五年級(基隆中學採五年制)臺灣籍學生呂燕卿,帶著一本簽名簿到學校,給台籍同學簽名,或寫點塗鴉文字留念。但裡面出現諸如「血濃於水」、「熱血喚起熱血」的激情留言,此外,有人在封面寫下「FM」兩個英文字母,意指 Formosa Man(福爾摩莎人/台灣人),(此說紛紜,或說寫的是 F-man 萬歲。)被疑為台灣學生有秘密結社的意圖,因此遭鄰座日本同學檢舉,多名學生在教室被日本同學毆打,事後被學校與警方傳喚,其中五名同學被拘留數日,並強制轉學。(另有一說,除了簽名簿,畢業班台灣學生也在皮帶扣作了象徵台灣的標誌。)
雖然田村志津枝企圖還原現場,但仍難窺究竟,拼圖不很攏合。但這書的最大意義,不在事件本身,而是反應了那個時代台灣人在日本統治下的心理狀態,以及在台日本人,官方或學生,對台灣人的態度。這是在台灣的台、日人的生命故事,與《灣生回家》有若干交集。
然而,台灣人在當時被稱為本島人,日本人是內地人。當時已是皇民化時期,台灣被統治近半世紀,台灣意識會強烈到想推動獨立運動?這是莫須有的指控,是日本人草木皆兵的過度反應。事件反映出臺灣人與日本人潛在的緊張關係。書裡寫道,對於台日學生之間的差別待遇,台灣學生心裡之不平。例如寫下「血濃於水」、「熱血喚起熱血」的洪嘉英,在某本書上讀到這樣的句子,覺得有意思,便隨手寫在簽名本裡,他不清楚這麼寫是否有特別的意識,卻清楚記得身為台灣人,與日本人之間的糾結。
洪嘉英說,台灣孩子念的是公學校,日本學童念小學校。台灣孩子只有被認定為「國語家庭」的富家子弟才可進小學校,(基隆中學第十一期畢業生一一五人,其中台灣人入學廿七人,加上兩名留級生,因此畢業人數廿九人,占 25%,較往年多一些。)但因為他住家離公學校遠,所以通融獲准進入小學校就讀。一入學,班主任就當他的面問說:「怎麼收清國奴?」──中學老師叫台灣學生為「清國奴」,有差別待遇,犯了同樣的錯,台灣學生被處罰,但日本學生沒事。洪嘉英的家既非「國語家庭」又不富裕,被歧視感覺更深一層。
另外有人道出憤懣說,台灣人常被叫做「槍可羅」(「清國奴」中文讀音的訛傳)或「共學生」(和日本人共同學習)」。台灣學生就算學科滿分,成績也拿不到第一,因為修身、作業、體操、武道等主觀計分的科目,台灣人只能拿到及格邊緣的分數。
透過這些訪談,讀者再度見識到日本警察大人的威勢。有人回憶親眼所見:從日本來台的中年夫妻,不知何故,和日本警官發生口角,日警打男人兩個耳光,斥責:「這裡不是內地」。什麼意思呢?在台灣,警察大人擁有比日本更大的權力,你來台灣,就得乖一點。
因此有所謂「盜井的故事」。當日本員警問「你偷了水井吧?」嫌犯都得回答「是的,我偷了。」水井根本不可能被偷走,但是在嚴刑峻法下只能承認,可見警察權力之大。
這本書也告訴我們,日本是日本,台灣是台灣,再怎麼皇民化,兩地民眾的待遇是不同的。殖民地的台灣人在日治時期受盡委屈,不是感念。
最早發現這本書,起先自作聰明,以為不就是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等師生被捕的「基隆中學事件」嗎?翻開才知錯了,是一段非常陌生又引人深省的故事。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每個時代都有當權者的壓制、殖民時的遺跡:
- 台灣出版自由陣線發表聲明:抗議香港銅鑼灣書店連續「失蹤」事件
- 是殖民的遺跡,卻也是文學與歷史的見證──台北城市散步「楊佳嫻的溫州臺大」印象
- 【果子離群索書】烽火中象形虛實顯現──《單車失竊記》某個片斷
延伸閱讀: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