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伍迪艾倫》之年華追憶

《對話伍迪艾倫》之年華追憶

文/董秉哲(凱特文化主編)

記得某年從拍賣上買了整套不正式版權的 Woody Allen 全集,簡字卻如此體貼而華麗地全面蒐羅,然後整個人陷入那種道德重整的犬儒世界裡,曖昧不明的、權宜操弄的……喔、原來人世間是這樣子的啊。而在編輯本書的過程中,藉由作者 Eric Lax 與 Woody Allen 的長期對話,似乎更可將之與作品種種進行「再對話」,故事為何被這樣詮釋?生命為何被這樣理解?甚或所有對錯都可能只是一種機運罷了。

喔對、他是無神論者,消極式生命理解(因而作品裡總是一貫的世故與洞悉,集結了挖苦、嘲諷與刻薄的銳利),以及凡事(作品)過了就算的熱情工作者。

熱愛此道的影迷,永遠無法說他電影難看,因為根本說不過他,且被故事裡的對白所再次說服:人生不值得活的……盡量簡單明瞭。然而、最重要的是他能持續創作,比我們每年的許願還要精實,每年碰面一次,更能保持一種夠距離的美好,即便看出他不再有《安妮霍爾》、《漢娜姊妹》的豐甜飽滿,也不如《曼哈頓》、《罪與愆》那樣思路縝密、令人引頸盼望,但反而能察覺創作者對生活、生命的全新焦慮與不安的移轉,就像個讓人著迷的嘮叨老頭正殷切地對我們述說自己的生活經驗,我們往往來不及眨眼,因為太破以致要藉助翻譯字幕的英文、因為他那種歇斯底里的反城市的城市情懷。

或許我們已無法重返最美好的 Woody Allen 時光,他的作品一如他的皺紋,有時皺得不像話(最近總有些專門讓他用來哈拉的鳥作品)、有時又看似記憶中之美好輪廓(然後會再出現一兩部不錯的),然則終究充滿魅力;雖腔調和緩、結巴了、並且意志和觀察不再犀利,但每年進一次戲院總是能勾起更多作品回憶。本書亦然,甚至更能體現他的真實狀態與思考,以及珍貴的創作沿革。現在看 Woody Allen 作品等於是紀念(看一次少一次),在期待是否可能在某年突然找回了過往靈光之際,更像無法戒除的長年習慣,每年一部纏繞著自己,無法拒絕,並且像過往經典作品之型變與異化,畫面的邊邊角角一掀起便看見了過去。

本文介紹:
對話伍迪艾倫》。本書作者/艾瑞克‧雷克斯;出版社/凱特文化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與導演的對話,在光影間,在心裡:

  1. 拍案(拍得手軟)叫絕(叫到嘴乾)的《紐約文青之戀》
  2. 電影《午夜巴黎》靈感源自海明威回憶錄
  3. 【果子離群索書】停格,探索,每個影像的詩意:讀吳俞萱《隨地腐朽》

延伸閱讀:

  1. 對話伍迪艾倫
  2. 看電影的人
  3. 電影小說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