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凡強的人我生活】戰鬥民族的冬天麻煩事之其二
乍暖還寒似乎是春天的特色,零上六度的「高溫」只維持了一天,甚至還下起了雨來,沒想到隔天就驟降到零下十五度,並且下起了鵝毛大雪。如今泥濘再度被白雪取代,然後等待著下一次的融雪,降雪……大自然的規律循環。
在冬與春交接,時節遞嬗的此時,除了擔心弄得自己出門一趟,就沾染一身雪泥之外,「泥菩薩」還得多留意自己的腳底,否則下一個四腳朝天的人就會是自己!
每當溫度升高,整個冬天層層堆疊的積雪與「陳冰」就開始消融,於是路面上,開始出現一道道的小溪,水往低處流,流到平坦的地方時,化為一汪汪小池塘,這個時候的市容雖然讓人不愉快,但至少安全,不過隔天早上再出門時,可就要拉警報囉!因為曾經充滿活力,到處流動的小溪,或者是那些小池塘,在入夜降溫後,就要讓我們重溫國中理化課本的重點內容:「水的三態」。
「水的三態」,白話文就是固態、液態以及氣態,也就是說當氣溫又降到冰點時,整個城市都將變成溜冰場!
來自亞熱帶的我們,最常見到的冰,不外乎是漂浮在杯中飲料表面的冰塊。不過,如果把冰塊拿起來對著光源的話,可以看到冰塊會反射出屬於自己的特殊光澤。在路面結成的冰當然也不例外,只是相對於杯中呈現白色半透明的冰塊,地上的冰其實是黑色的!這樣的「黑冰」,閃耀出奇異的警告光澤,彷彿警告路人:「我很滑」!
每天早上起床時,除了看看懸掛在窗外的溫度計之外,也不忘先看看人行道上是否一片閃閃發光的黑冰,如果是的話那可得早點出門,因為光是要避開結冰的路面就夠狼狽了,更何況有時候會遇到避無可避的情況:連續好幾公尺的人行道上都是一片黑冰,這時候「路不轉人轉」,只好繞道往人行道旁的雪地走去,經驗之談是「冰滑雪不滑」。
「冰滑雪不滑」,雖然基本上沒錯,不過,還是存有陷阱!這個陷阱叫做「雪下冰」。
「雪下冰」,是我自創的名詞,顧名思義,就是別以為踩在雪上就可以昂首闊步,大步向前,因為雪面只是薄薄一層,而雪面下等著的是在北國生活的菜鳥!
當時在莫斯科讀書時的我,廿來歲,留個妹妹頭,看到雪花紛紛,就樂得飄飄然;看到白雪融化,也未嘗意識到其中潛伏的危機,畢竟在我以前的學長、姐,傳承給學弟、妹的是物質上的大同電鍋,以及留下來的鍋碗瓢盆,加上舒潔面紙(那時候俄國的衛生紙很粗糙,所以還有學姐擔心擦破皮,要求家人捎來面紙),實際上的生活經驗,就算老鳥再怎麼交待,恐怕也沒用!自己不走一遭,不摔個幾跤,只怕他們留下錦囊也沒用!
還記得在冰上滑了幾次,都憑著好身手站穩了步伐,直到有一次「真的」摔倒,屁股那既寒冷又疼痛的滋味,可能以前在冰宮練習溜冰的人可以體會,於是我得到教訓了,每次出門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不過,顯然這樣的經驗還不足以讓我成為俄羅斯達人,因為我還是摔跤了!而且一開始還莫名其妙。
最早的經驗是雪並不滑,然而薄薄一層白雪下面,覆蓋著的是「隱藏版的黑冰」!那天我穿著新買的 CK 皮夾克,得意洋洋出門上學,經過幾個俄國女同學面前正準備打打招呼,秀秀新衣服時踩在雪上卻滑倒了,弄的新衣一身泥之外,還濺到她們身上,她們那嫌惡的表情還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沒辦法,自己不小心也只好跟她們道歉(雖然我還是認為她們該過來幫忙),後來放學後我特地回到「事發地點」,才搞清楚早上是怎麼「跌股」的。
於是此後除了臨深履薄之外,還先把腳探出去,把雪踢一踢,幾乎到了步步為營的地步,但是為了自己的安全,還是小心為上!
在雪地裡,鞋子就很重要了,選一雙防滑的好鞋真的非常重要。運動鞋或是一般的皮鞋,抓地力都不夠,在下雪結冰的地方最好避免,不過由於工作難免還是要西裝革履出門,這個時候注意力就得更加集中,否則真的會摔到停不下來。
寫到這裡,就必須佩服俄國女生了,穿著三寸細跟高跟鞋,還是那麼優雅,簡直整個冰天雪地都是她們的伸展台!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雪的可能》還是能夠浪漫的啦: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