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說書】真相是時間之女,但歷史則否──讀《時間的女兒》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the lost gallery

【故事‧說書】真相是時間之女,但歷史則否──讀《時間的女兒》

文/霞月(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
本文與【故事‧說書】合作刊載

推理小說自愛倫坡〈莫格街凶殺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1841)伊始,至今已將近兩百個年頭。無數的作家紛紛投入這個文學領域,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作與名偵探。即使沒有讀過推理小說,也該聽過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的大名;即使對推理小說家沒有研究,也總會耳聞亞瑟‧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Ignatius Conan Doyle)的名號。

推理作家們一方面創造各種天馬行空又合情合理的詭計,一方面又不滿足於此,而將觸角伸及社會、生活及其他領域。本次評寫的這本書,正是將推理領域伸向歷史範疇的大作──約瑟芬‧鐵伊(Josephine Tey)的《時間的女兒》(The Daughter of Time,1951)。約瑟芬‧鐵伊本名為伊莉莎白‧麥金塔許(Elizabeth Mackintosh),在推理小說史上,與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與桃樂絲‧榭爾絲(Dorothy L. Sayers)並稱「英國推理三女傑」。

不同於克莉絲蒂的多產,也不同於榭爾絲另在翻譯上有所成就。若只論推理小說,鐵伊一生只創作了八部作品,然而部部佳作,對一名作家而言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而其中最為人所知者,即是本文所要引介的《時間的女兒》。

時間的女兒》一詞來自英語古諺,故事由鐵伊作品中的系列主角,蘇格蘭場警探艾倫‧葛蘭特(Alan Grant)因公住院而百般無聊開始。他的朋友為了排解他的無聊,於是送上多位歷史人物的畫像,讓善於判讀面像的艾倫稍解無聊,然而,艾倫的目光最後卻停在一張本應是無心插柳放入的畫像──英王理查三世。英王理查三世是位在英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劊子手,所有英國人都知道他為了奪取王位,殺了他的兩個姪兒,但艾倫看了畫像後卻覺不然,因此他開始展開研究,想了解真相為何。

從推理小說的角度來看,本書自然是相當出色。推理小說不外提出謎團與解謎,傳統的推理小說模式大多是將劇中角色與讀者,丟入作者設計的犯罪現場,再一點一點的將線索透露給讀者,最後角色與讀者皆能拼湊出一個完整的圖像。

但本書卻不循這樣的模式,這部作品中有謎團,但這謎團並非鐵伊憑空杜撰,它一直都存在,但始終無人相信它是個謎團。鐵伊也巧妙的循序漸進,從艾倫察覺畫像面孔與自身印象的落差開始,一步一步引領讀者們重新認識理查三世,進而碰觸到這個謎團的核心──究竟是誰殺了塔中王子?

對熟悉英國歷史的讀者而言,這是令人感到震撼的歷程,對於不了解英國歷史的讀者,則是一段撥雲見日的過程。在這本書中,鐵伊利用大量的史料與推理小說必備,嚴謹的推理架構,重新刻畫出一個眾所周知的殺人犯真實的面貌,也就是「翻案」。

在史料的應用上,鐵伊也有妥善的安排,她並未一開始就讓讀者面對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量史料,而是從大家都曾有過的東西──也就是歷史課本──開始。隨之而來,則是坊間對這段時期的一般著作,最終進展到研究理查三世的權威史料:湯瑪士‧摩爾(Thomas More)的《理查三世史》。但鐵伊並沒有就此停下,為了翻案,她解構了湯瑪士‧摩爾的大作,從最根本的時代背景開始質疑,最後指出這本「鉅作」根本只是道聽塗說的結合體。直到此時,鐵伊才開始拋出第一手的史料,為本書的觀點進行立證。

至此我們稍作歇息,重新審視鐵伊於作品中提出的論點,關於湯瑪士‧摩爾與其著作對後世的影響。

【故事‧說書】真相是時間之女,但歷史則否──讀《時間的女兒》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Doug Kerr

湯瑪士‧摩爾,天主教會的聖人,英國都鐸王朝亨利八世的大法官,更是寫出《烏托邦》,影響後世社會主義思潮的人。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英國人民對摩爾可說是絕對信任,即使他最後被亨利八世處死,但他正直的形象卻留在英國人民心中。因此,對於這樣一個人所撰寫的《理查三世史》,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能欣然接受,而事實也是如此。

然而大多數的人卻忘了問,同時也是鐵伊在書中提到的關鍵:摩爾是從哪裡得到這些資料?

根據鐵伊於作品中的辨證,摩爾對於理查三世的認知,完全來自於約翰‧莫爾頓(John Morton)──理查三世的眾多敵人之一,都鐸家族的支持者。同時,鐵伊也提到,摩爾是在都鐸王朝成長的人,因此他的作品自然是都鐸王朝的觀點。

這樣的說法是否有讓人熟悉的感覺?彷彿我們所熟之的歷史都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因此聖人摩爾的著作中,出現這樣的現象不令人意外。貝內德托‧克羅齊(Benedetto Croce)曾說:「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準確的說明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

歷史的撰寫者畢竟是人,人的成長過程必定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其行事風格、思考模式乃至於史觀,都是反映當代的一面鏡子。因此,當人們在寫歷史時,自然而然利用自身成長的經驗,與當代的價值觀對歷史事實進行解釋與評價。

最好的例子即為同是英國國王的獅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這位中世紀的英國國王前前後後在英格蘭只待了六個月,其餘時間全投入了十字軍東征。在中世紀的尚武風潮下,他是一位好國王。但若以文藝復興以後,國家統治者的政治才能逐漸受到重視的觀點來看,獅心王可就是個差勁的國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