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出版偵查課】重編國語辭典與台灣的軟實力
圖片來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網站

【老貓出版偵查課】重編國語辭典與台灣的軟實力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又上新聞了,這次不是因為「三隻小豬」或「打炮」事件而上新聞,而是因為某個國文考試用書作者的臉書粉絲團,發布了辭典中許多語詞的「通用」案例,如:

「鬼」計多端同「詭」計多端
走「投」無路,也作「走投沒路」、「走頭無路」
倒「楣」,也作「倒煤」、「倒霉」
披星「帶」月,也作「披星戴月」
惹「是」生非,也作「惹事生非」

由於這些例子在不久以前常常會被學校老師糾正,視為錯別字,現在卻在國家級的詞典裡被視為「這樣寫也行」,都可以用,不再視為錯誤。這立刻引發了鄉民的毒舌:「以前考試被扣分的現在有無損害賠償?」「以後錯別字不會存在了,反正都通用」。反正鄉民議論紛紛的是就會上新聞,這事也不例外。

不過線上眾多鄉民的評論似乎沒有注意到,現在國語辭典的編輯宗旨已經從過去強調標準、正確,轉向以描述派的編輯政策為方向了。

根據民國七十年重編國語辭典的編輯報告,這部辭書的編輯目的有四:

  1. 適應全體國民學習國語、國文;
  2. 配合學術及社會進步的實際需求;
  3. 供應僑胞子弟學習祖國標準語文的需要;
  4. 四、供應國際友人研習中國語文的需要。(見王熙元,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報告)

第一目標就是供學習使用,如果以國語會的使命參照,毫無疑問這就是一部「規範派」的辭書。

什麼是規範派呢?字詞典通常有兩種不同的編輯宗旨,一種叫規範派,另一種叫描述派。規範顧名思義就建立一種標準,希望大家遵循。我們查字典經常需要知道一個辭怎麼用,一個字怎麼寫,發音怎麼念──正字、正音、正辭,這就是規範派的用途;描述派則是另一種極端,有聞必錄,約定成俗,因為語言是活的,累代總會有不同用法,不採擷這些新用法,字詞典就無法反映語言演化變遷的事實。

哪一種派別更正確呢?不同人有各自的主張,但實際來說,兩種宗旨各有特定用途,在各自的用途上沒有哪一種能「更正確」。不幸的是,重編國語辭典在民七十六年做了修訂,增加了學術用途的功能,編輯報告上說(注意後半句):

本辭典編輯目標是以服務國中小學教師、學生及社會人士教授或學習國語文為主要目標,並提供今日國語文及中文電腦界研究者的資料基礎

為了要成為研究者的資料基礎,這部原本是規範派的工具書,開始向描述派的方向轉移。大量採錄口語、小說、流行辭、歇後語做為修訂辭條的基礎史料

以語言學學術研究的角度看,你想要知道一個語辭的來歷、演變,大量的語料是必須的,但大量的,擴充到口語、俚俗世界的語料,則充滿了精粗不分的內容,珠玉挾泥沙以俱下,研究者得其所哉,而學習者則面臨空前的麻煩。

這是教育部的辭典啊,教育部的辭典這麼說,那顯然就是正確的了啊──但在口語、俚俗世界的語料,卻是精粗不分,難以成為標準的。

為什麼鄉民對那些通用語辭反彈強烈?因為以前老師說是錯誤的用法,現在竟然變成通用的了,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如果這樣都可以,那中文還有「正確」的字詞語法可言嗎?口語納入語料,那麼我的口語,他的部落格發文,鄉民論壇版上充斥的注音文,有什麼不能納入語料成為語詞使用的證據的呢?

其實絕大部分辭典都介於規範和描述之間,既不是堅持唯一標準,但卻也不是聞必錄。以重編國語辭典為例,它有大量詞條用「同XX」的方式兼容不同用法(這看起來像描述派),但它取捨語料事實上也經過甄選裁汰(這看起來又像規範派了)。

而更大的麻煩還在於,它是教育部的辭典,雖然線上最新版說它是「歷史語言辭典」,但它長期以來的編輯宗旨一直就是要服務中小學國民教育,讓師生在課堂上有所依循而用的。

現在我們把適合學術研究的東西放進服務國民教育的辭書裡,於是兩種哲學就開始產生衝突。一種哲學希望有明確的用字標準,一種哲學則希望呈現所有語詞曾經出現過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