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書沙龍: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化vol.1】〈自己的廚房〉──從昭和女性辛永清、幸田文的廚藝與家世談起
時間:2016 年 4 月 1 日(五)19:30
地點:閱樂書店(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松山文創園區)
策展人:歷史研究者 嚴婉玲
講者:作家 楊索
活動時間:每週五晚間 19:00 入場,19:30~20:30舉行。
入場方式:低消一杯飲品即可入場,自備環保杯可打九折。
►►►本活動提供線上直播,點擊立即進入現場►►►
►►►直接前往活動網頁
策展人 | 嚴婉玲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生,曾任教於永和社大教授台灣史相關課程。研究台灣民族主義與戰後社會運動,學術之外也參與當前社會議題討論,目前關注對中國經貿自由化課題,最終希望自己是動保人士。
策展論述 |
日治時期的台灣大眾文化發展,如臺灣青春期的成長痛,用光亮華美包裹著,孕藏了對現代社會的想像,是個豐富多元又混雜哀愁的大命題。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有點遙遠,文明進步、摩登生活,疊在紅磚大灶之上。鐵路疾駛著時代而來,捲起煙霧迷離的期待,搭著百貨公司的流籠而上,抬頭看見新的天際線。大人穿著西服在酒樓以臺灣菜、金雞酒宴請賓客、孩子們穿著制服、提著不合腳的木屐越過城市新空間到公學校上課。
週五晚上,到閱樂書屋,透過書與人的對話,讓我們從此刻回眸,看殖民下的華麗島如何走向這個大眾生活主宰世界的時代。
推薦書單 |
1. 蔣竹山,《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
2. 陳柔縉,《廣告表示:╴╴╴。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台灣的摩登生活》
3. 文可璽,《臺灣摩登咖啡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
4. 辛永清,《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
5. 凌宗魁,《圖解台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模擬現場全方位深度導覽圖解書,看見台灣近代經典建築美學》
6. 《著色台灣舊日風情:用畫筆體驗老花磚的美感與創意》
7. 鄭麗玲,《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
8. 富田昭次,《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
9. 游珮芸,《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
10. 《看不見的殖民邊緣:日治台灣邊緣史讀本》
11. 《「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
講者 | 楊索
楊索是愛貓之人,喜隱身大城窺看世間。讀楊索的文章不難,認識八百字就可以了。但人生實難,她筆下的故事總有測不準的人性,一些際遇嚙痕。楊索出身底層、做過底層工作、報導社會底層,曾任調查記者多年。投入創作後,她相信俄國小說家契訶夫所言:「作家有權利,甚至有義務,以生活提供給他的事件來豐富作品,如果沒有現實與虛構之間這種永恆的互相滲透、參差對照,文學就會死於貧瘠。」楊索著作有:《我那賭徒阿爸》(聯合文學)《惡之幸福》(有鹿出版)。
講題簡介 |
廚房對女性而言,是禁錮的場所還是另一種寫作的房間?辛永清成長於昭和時代的台南大族,貴夫人母親仍每日親自在廚房督軍,而她更是從小把廚房當遊樂園,成長後遠渡東洋,兒時記憶卻成了謀生技藝,《府城的安閑園》書裡寫得不只食物,更是對家的懷想。同為昭和女性的幸田文,是日本文豪幸田露伴之女,婚後不久卻搬回老家伺候難搞的父親,直到父親過世,廚房是她除了文筆之外,另一個織就愛恨情仇之處,《廚房記》裡,篇篇是對著鍋鼎的自語。
女性與原生家庭的糾葛,透過大火快炒,慢火燜燉,成就了一道道吞到肚子裡的佳餚,閱樂書店日治時期大眾文化的第一場座談,邀請作家楊索來談這兩本書,楊索的家庭回憶中,總也少不了食物的回憶,不論是父親的油湯生意還是母親含淚的家常菜,長大後自己煮的是食物,童年家裡飯桌上的已是夢影,而冒著煙的廚房還在造築這些舊夢。讓我們一起進入昭和時代的家庭廚房,嚐一嚐別人家的酸甜苦辣。
-
聯合製播:閱樂書店+friDay購物
直播技術:fanily
頻道轉播:女人迷、VodaOrange、Readmoo、中國荔枝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