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說書】向那空白的所在啟程──讀《無法送達的遺書》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故事‧說書】向那空白的所在啟程──讀《無法送達的遺書》

文/海東青(歷史所碩士生)
本文與【故事‧說書】合作刊載

人聲鼎沸的臺北書展,總得要到閉館時間刻刻逼近,如海的人潮漸之退去時,方才稍得寧靜。這時,我們這些小工讀生,也從在整日的排書補書各類顧客服務中短暫解脫。

依稀記得,那一天編輯與業務部職員談起今日的銷售:衛城新出的《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下稱《遺書》)在現場熱銷,補完這批,公司也暫無庫存,得再刷了。

那是 2015 年二月中的事情了,巡迴全島的新書座談方進行了兩場。

當我們在為熱銷高興時,還不曉得在往後的時間,《遺書》不僅銷售成績可觀,獲得開卷獎項肯定 ,更重要的是——在各地座談活動中,引起許多真情迴響。尤其是青年學子殷切的眼神與求知慾,總令講者在往後的日子裡津津樂道。

第一次發現那封遺書

遺書》的故事,得從 2008 年說起。

那年,黃溫恭的孫女張旖容偶然得知受難者遺屬,可向檔案管理局申請調閱相關檔案資料,決定提出申請。孫女從檔管局手中得到的複印件,除了蔣介石「死刑,餘如擬」的批示,還有黃家後代第一次發現的,黃溫恭那數封從未送達的遺書。

但,親人的遺書,何是影本足以告慰;私人的信件,又何在濫權扣留近一甲子後,再藉國家檔案之名,阻絕親情的依盼呢?

自此,黃家、受難者遺屬們與真促會花了近三年的時間,才從顢頇的政府官僚手中,取回原應屬於遺屬們的遺書。親人缺席的空白,至此方稍存告慰。在受難者遺屬的同意與支持下,真促會展開了以遺書故事進行書寫的計畫,最終完成了這本六人合寫,涵蓋九位受難者經歷的小書。

一本叩問「空白」的小書。

被迫空白的熱血青春

「真實總是逃離語言。各種色彩匯集之處會在視網膜留下白光,那張白紙不是什麼都沒有寫,而是要容納整個時代的種種,就必須認識到那份空白。」——林易澄(頁43)

那年,程日華從郭慶口中的一片白紙,讀出了「我什麼也沒供出來」的訊息。那是一位地下共產黨員在軍法處的審問煎熬中,所做出困難的人性抉擇。白紙背後的艱難與勇氣,使得多年後程日華在憶及時,不得不激動落淚。彷彿神的惡作劇一般,我們稱之為「白色恐怖」的這段過去,在人們的記憶中,也往往是「一片白紙」。

儘管檔案公佈、口述、回憶錄、傳記、學術研究等歷史書寫從未間斷,但多數的臺灣人所知道的「白色恐怖」只是課本裡蒼白無力,匆匆而過的一段話。由是,各種無視、無知乃至惡意的嘲諷不斷。

難道這些熱血的青春亡靈,僅能在時光的荒漠中埋沒嗎?

用遺書拼補空白

歲月的洪流從不停歇,數十年來,抗爭者與國家暴力的面貌,也非同一。

從〈海行兮〉到〈安息歌〉,再到〈安息歌〉所不及之處,省工委的組織性抗爭消失,隨後而來的是在苦悶時代下的零星探索,直至末代叛亂。《遺書》在引領讀者啟程叩問之前,不忘提供一份概覽:前有抗爭與國家暴力的巨大圖像,後有審訊過程的歷史考察,乃至領航員們在成書過程中的反覆思辨。這些論理的文字,成為了旅途的指南與座標。

在數十年幽噤的歲月之中,《遺書》選取了九個分屬省工委與泰源事件的故事,訴說受難者與遺屬的受難經歷:林易澄往復於郭素貞、郭慶與時代洪流間,對已知、未知的史學揣摩、探索與省思;羅毓嘉筆下,以對遺書的揣摩想像,重建的黃溫恭之死;胡淑雯從施月霞日記與往返書信中,窺見的劉耀廷夫妻深情;呂蒼一、陳宗延對政治立場與生命的缺席,如何影響後人記憶的直白呈現;乃至楊美紅難以尋覓,徒留惆悵的泰源事件案五人。不同的作者為了接近「真實」,採取了不同的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