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凡強的人我生活】戰鬥民族的冬天麻煩事完結篇:俄羅斯來電!
伴隨著「啪」的一聲,必然是一張受驚嚇的臉,以及一隻趕忙抽回的手,這表示,一定又「來電」了!
這裡的來電,是靜電。
靜電,對從淡水到恆春,平均相對濕度達到 78% 的臺灣來說,出現的機率遠低於乾燥的俄羅斯。當然,俄國那麼大,每個地方的相對濕度也不同,比方說遠東靠海的海參崴,其平均相對濕度可以達到 71%,而位居內陸西伯利亞之東的伊爾庫茨克(Irkutsk)有幾個月的平均相對濕度,像是在四月份以及五月份分別是 57%,與 55%,就比海參崴低得多,乾燥成為靜電的溫床。不過,不論在海參崴或是伊爾庫茨克或是其他城市,由於室內的供暖設備全天候運作,因此室內不是處於「極度乾燥」就是「更加極度乾燥」的狀況,靜電可以說是無所不在,每個人都是「行動電源」。
每當進入室內,第一件事一定是忙著脫下毛呢大衣或是毛衣、毛帽,此時偶爾還看得到一閃而逝的藍光,霹哩啪拉的聲音像是「來電答鈴」不絕於耳,頭髮隨聲飛舞飄揚起來,靜電,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已預料到,等等去掛衣服,大概免不了又要遭到「電殛」了。
雖然,根據研究,儘管靜電會造成受到電擊的感覺,但由於摩擦生電的時間不長,電流很小,所以不會對人體造成危險,反而是那突如其來的一陣刺痛讓人老是嚇一跳,且造成陰影,至少對我來說,靜電相當困擾。
每當開門關門的時候,要伸出手去握把手時;每當上車下車要接觸車門門把時,甚至於打開水龍頭洗手時,還可能遭受到先被水龍頭電了一下,然後碰到水花再被電一次的雙重電擊!
以上這些觸電的狀況究竟屬於「個人行為」,在自己把手伸出去之前,深呼吸一下也就過去了。但是,除此之外,還常常碰到與他人共同觸電的情況。
握手,是種國際禮儀。特別在俄國的男性之間,握手的情況非常常見。在已經被電得受不了的冬天,當別人伸出友誼之手時,既不能告訴對方當年 SARS 大流行時的流行用語「拱手不握手,才是好朋友」,更不能露出歉意的微笑,告訴對方「抱歉,我怕靜電所以無法握手」,因為這可是會被崇拜英雄的俄國人視為懦夫的呀!所以儘管握手的一瞬間又有觸電的可能,還是要謹守「眼睛直視對方、面露誠摯笑容、握手力度適中,時間恰到好處」的守則,然後只能禱告別觸電!
最讓人措手不及的,還是當有人與你擦肩而過時而產生的靜電。遭到突如其來的電擊的部位,往往是背部或是腰部,雖然隔著衣服,還是能夠感受到那強大電流所帶來啪的一聲。此時,來電雙方往往會彼此交換一個無奈的眼神,並挾帶一個帶著歉意的苦笑。
相較於彷彿「絕緣體」的其他人,自己總感覺自己受到電擊的機率,好像遠高於一般人,因此我蒐集了一些有關靜電的資訊,看了之後簡直大吃一驚!因為這是一種身體發出的「警訊」,原因是「太過勞累,長期缺氧會導致體內的『正電荷』(氫離子)過多……然後碰到金屬就會產生靜電」云云。
也就是說這樣的人耗氧過量,身體有過多的二氧化碳,成為酸性體質,看到這邊已經進入我最害怕的理化領域了,除了不熬夜、不疲勞這些老生常談之外,我急於想知道要如何減少觸電的機會,原來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接地」,也就是用到戶外以手觸摸土地將多餘的正電荷排掉,不過接地這招大概不適用於冰天雪地的俄羅斯吧!
於是我繼續研究其他方法,其中「放一盆水保持室內濕度」,以及「改善人體濕度」,對我來說應該是比避免熬夜來得容易做到,因為只需要多喝水就可以。另外,也可以「補充維生素抗靜電」(但我明明天天都吃維生素呀……),還有一招是在進出門前先「放個電」,也就是在觸碰金屬物之前,先將手掌放在牆壁去除靜電,或者用手先拿一串鑰匙,再用鑰匙的尖端去接觸鐵門,這樣身上的正電可望被放掉。
最後,我決定去買一個小噴霧器,隨身攜帶,隔一段時間就噴一點在雙手與衣服上,這招很好用,觸電的機會大大降低。
隨著春天來到,氣候沒那麼乾燥了,靜電似乎也隨著冬季遠離。但是,不管有沒有靜電不熬夜、不疲勞才是正本清源對自己最好的方式。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冬天過了,來讀《復活》!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