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邊世界走向世界】你對貧窮的想像夠真實嗎?──張耀升談《行動代號:孫中山》
整理/何宛芳
Readmoo電子書閱讀推廣活動一波接一波,「經典與青春」系列講座及廣播節目之外,作家伊格言、張耀升、陳栢青的文藝三重奏文學組合,亦以一月一主題的節奏,搭建閱讀的「外邊世界」專欄,2016年五月,文藝三重奏也走訪馬來西亞、新加坡,進行閱讀推廣講座,將閱讀的種子,向世界散播……
貧窮是什麼樣子?真實的貧窮又與想像的貧窮有什麼樣的落差?當一部以貧窮孩子為主角,試圖重現貧窮孩子生活景況的電影來到了觀眾面前,觀眾又是否準備好面對眼前所見的一切?
這就是《行動代號:孫中山》初次面對觀眾與影評時,所面對的挑戰。
因為撰寫《行動代號:孫中山》電影小說,張耀升對這段爭議,特別有感,他也在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舉行的「貧窮的孩子對未來是沒有選擇的」講座裡,與戲劇系、中文系學生,分享了這段經歷。
「影評人都覺得這些孩子都長得太不像貧窮人家的孩子了!」張耀升說。
於是,這也迎來了下一個問題:貧窮看起來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張耀升說到《行動代號:孫中山》的創作起點,其實是數年前臺灣職棒假球事件,導演易智言認為假球事件也有社會整體結構的問題,既然涉案的球員也都得到了停賽等相應的處罰、付出了代價,社會輿論就不該再無限上綱,持續譴責。因此,易智言打算拍一支高中球隊打假球的電影,只不過,開始與高中棒球隊員進行訪談、田野調查後,才發現真實與想像的落差。
「很多人把小孩送去當運動員,不是因為他的運動成績好,而是因為家裡狀況不好,」張耀升解釋,參與體育班或球隊,家長等於可以把孩子的食衣住行全都外包給學校,原來,這群體育班、球隊孩子,並不一定個個都是身手矯健的天生運動員。
「他們的共通點其實是貧窮……,田調的結果,發現他們非常悲觀。」
他們自有悲觀的理由,中下階層孩子的聲音,很難被社會大眾聽到,一旦他們犯了錯,躁動的媒體,很快就會套上一個聳動的標題,打包成理所當然的新聞……。
於是,導演心念一轉,把故事轉成由貧窮說起,讓電影說一個大眾平時不容易看到的貧窮故事,讓這群高中孩子,去偷一個大家都不要的孫中山銅像。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早在資本主義的包夾下成了空虛的理想,一如銅像本身,早就被時代所遺忘。這群孩子去偷象徵著社會理想卻沒有人要的銅像,最後想的仍然是變賣它,還是回到資本主義的隊伍裡。十足的諷刺。

貧窮的真實樣貌?
即使,事前已經做過多方調查,演員的選角也有超過一半以上是來自低收入家庭,影評的觀點仍然認為,這部電影的孩子,看起來不夠貧窮,衣服配色太美,孩子皮膚太白、長相太好看、太……。即使這群孩子中,真真切切有超過一半以上來自低收入家庭,仍無法翻轉這樣的批評聲浪。
所以,貧窮的長相倒底是如何?
張耀升說,其實家境不好的小孩,並不一定真的衣服破敗,或許,他們反而不希望自己的衣著透露出自己家境的訊息,「他深怕別人知道他窮,所以會用衣服用品來掩蓋,」他們或許是存一筆錢買一些名牌衣服,或許是買看起來很像名牌的衣服,反而是社會局來家訪時,才會找出最破最舊的衣服,來滿足外人對貧窮的想像。
「大家對貧窮有一個想像的樣子,大家就一起來演。」
即使透過溝通,仍然無法改變影評的風向,似乎也說明了一般人對於「貧窮」的刻板印象,有多麼難以改變。
《行動代號:孫中山》,意外引發了想像貧窮與真實貧窮落差的對話。雖然這或許是連導演、電影小說作家都意料之外的爭辯,但的確也是值得我們深刻思索的議題。
關於貧窮,你腦海裡浮現的又是怎樣的景況?你有勇氣實地走訪瞭解想像與真實的落差嗎?